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位学员家做客。这是一位刚刚毕业2个月的大学生,为老总做秘书。在她的书桌上,我偶尔发现了一张打印工整的“时刻记得提醒老总的20件小事”,上面包括“提醒老总带好名片;提醒老总开会时间……”。
我一边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一边问她:“你的工作很细致啊,这么细小的事情你都要提醒老总吗?”
她笑着回答我说:
“我想,作为一个下属,应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领导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得更好?
写在纸上的这20条,尽管领导从没有要求过我,但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宏观把握得很好,但对一些小细节比较容易忽视。既然领导有时候需要提醒,那我这个当下属的当然有这个责任。”听了她的话,我当时非常感慨。
后来,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担任文秘工作,而成了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对她有这样的发展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如果她是我的下属,我也愿意给她这样的平台。
要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首先就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领导格外重视的员工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好到超出领导的期望。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努力密切相关。而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除了称赞全体员工外,格外称赞他的助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他对她有一个很高的评价:
“往往我期望二,她却能做到十。”
的确如此,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海尔成立之前只是青岛电机厂组织起来的一个生产合作社,濒临倒闭之时,由张瑞敏接手,并决定引进项目,转为生产冰箱。
从生产电视机到生产冰箱,这可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冰箱的了解可谓非常之少。
既然决定生产冰箱,那起码得对冰箱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于是,张瑞敏便让当时还是助理的杨绵绵去了解一下。
打听之下,杨绵绵才发现,当时国内并没有生产冰箱的技术人才。而她自己对冰箱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看到的古董冰箱的记忆里。
这可怎么办?这么大的一个引进项目,总不能由一群门外汉来操作。于是她特意去图书馆苦读关于冰箱制造的书籍。在看到一本名叫《电冰箱》的书时,感觉写的非常不错。
之后,他便专程去上海向写书的作者请教,把他请过去做企业的顾问,并且让他对冰箱制作的基本原理详细讲了一遍。通过这样强化式的“学习”,杨绵绵从对冰箱的一无所知,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之后,她又派人向国内的同行学习,回来之后结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设计出了图纸,从此开始了电冰箱的制造和研究。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杨绵绵那种超乎寻常的执行力,或许就没有海尔后来那么迅速的发展。
本来,张瑞敏只是希望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换了很多人,或许就会走走过场,或者干脆交给底下人去做。毕竟,自己对冰箱的制作一无所知,哪能那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何况,自己是管理者,具体的研发,完全可以交给技术人员去做。
但杨绵绵却不这么想,既然决定转产做冰箱,那自己就非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可,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怎么去抓管理?所以她不仅自己买书看,还亲自去拜访专家,了解冰箱的制作原理,甚至自己画图去设计。
类似的事情,在杨绵绵身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杨绵绵发现一台质量合格的冰箱抽屉里有一根头发。
杨绵绵看到之后,立即叫来全体相关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
有人觉得她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根头发嘛,拿掉就行了,又不会影响质量。
对此,杨绵绵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抓质量就是要一个头发丝也不能放过!今天对一根头发丝视而不见,那么明天就会对更大的问题同样对待,头发丝虽小,但它关系责任心的问题。”
为什么杨绵绵细到连一根头发丝都不放过?
因为从海尔创业时开始,张瑞敏就把质量问题当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来抓,甚至不惜砸掉了7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他还格外要求管理干部对大家的质量意识常抓不懈。
为了落实这种精神,杨绵绵处处对质量问题抓得严,于是遇到这根头发丝时,绝对没有把它当成小事。正因为她能将企业的制度和张瑞敏的要求,落实到一般人觉得难以理解的程度,她的确无愧于“期望二,做到十”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下属,哪有不被格外器重的道理?
再看看别的优秀人士,也有不少是领导期望“二”,自己能够做到“十”的人。
潘基文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
2000年,潘基文还在担任外交部次官,在一次陪同李汉东总理访问俄罗斯。
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其他的随行人员大都去睡觉了,本来潘基文也可以去休息,但因为李汉东总理在阅读有关访问俄罗斯的文件,于是他想,说不定总理会有什么需要,要叫自己。
因此就一直等在总理身边,直到飞机快抵达莫斯科,而他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之后,才在一旁稍微休息了一会。
领导并没有要求潘基文等在旁边,但潘基文却想到万一总理需要自己做什么该怎么办,所以主动在一旁等着,直到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才敢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换了你是领导,看到这样的下属,是不是心里也会觉得很温暖、很踏实?对这样执行者,你会不会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