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老牌百货企业王府井(600859,SH)与日本伊藤洋华堂联手打造的北京王府井洋华堂首家门店——劲松店突然宣布13日开始停业,引起业内一片哗然。
这家作为王府井跨界超市业态“试验田”的劲松店,在经营了近8年后,依然未能摆脱亏损的尴尬。
不仅王府井洋华堂经营惨淡,对于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伊藤洋华堂而言,其在北京耕耘多年的主力业态——华堂洋华堂的表现也不甚理想。
有业内专家认为,王府井洋华堂这种食品超市的定位在早期有些曲高和寡,可能是其开业以来连年亏损的原因之一。
昨日(1月14日),研究日本经济多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伊藤洋华堂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并不如意,使其在战略上没有多少资金能够留给中国市场,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大规模扩张,相对于众多企业跑马圈地的中国零售市场,伊藤洋华堂已经“落后”了。
商户不满索要赔偿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整个卖场大门紧闭,货架空空荡荡,地面上杂物散乱。
卖场大门张贴的公告显示,由于公司经营结构调整,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定于2013年1月13日(起)停止营业。
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洋华堂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日本株式会社约克红丸共同投资组建,分别持股40%、40%、20%,注册资本1800万美元,总投资3600万美元。
对于劲松店停业的情况,王府井董秘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回复称,王府井并没有参与王府井洋华堂的日常经营,具体经营由伊藤洋华堂负责。
有消息称,由于劲松店停业没有提前告知,20余商户对超市未提前通知停业致大量货物囤积表示不满并索要赔偿。就此,记者致电王府井洋华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现阶段不接受采访。
官网资料显示,王府井洋华堂自2004年成立至今,只开了两家门店,劲松店停业后,仅剩2011年12月开业的三里屯店。
食品超市曲高和寡
“伊藤洋华堂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走综合超市路线,希望借机将其食品超市业态带入中国,最终以与王府井合作的方式落地。”陈立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一直经营百货业态的王府井也想借此机会进入超市领域,补充自己的业态。
王府井2004年财报显示,当年4月,王府井与伊藤洋华堂、约克红丸正式签约,组建王府井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新型加强型食品超市。
不过,在2005年开办食品超市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有业内专家认为,当时的消费者尚难接受这种经过精加工、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蔬菜水果,这种定位有点曲高和寡。
这也许是王府井洋华堂开业以来连连亏损的原因之一。财报显示,王府井洋华堂自开业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5年净利润为-2100多万元。
2010年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接受食品超市这一业态,王府井洋华堂开了第二家店——三里屯店。不过财报显示,三里屯店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表现,截至2012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处于负值。
本地化不够缺乏优势
除王府井洋华堂外,伊藤洋华堂在北京的另一家超市业态子公司——华堂洋华堂的日子也不好过。
目前华堂洋华堂是伊藤洋华堂在北京的主要商业力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华堂洋华堂官网看到,2001年开出第一家门店的华堂洋华堂至今只有8家门店,除了2010年全新改造的新十里堡店,华堂洋华堂已有近3年未开新店。其间,2011年华堂洋华堂还关闭了五棵松店。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0年连锁百强榜单上,华堂洋华堂以8家门店27亿多元的销售额排在第91位,远不及其“兄弟”成都伊藤洋华堂4家门店43.5亿元的销售额。
“成都伊藤洋华堂算是成都最早的外资零售企业,这种先入者优势在当地产生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很强,帮助其确认了竞争优势。”陈立平认为,在北京,失去先入者优势的华堂洋华堂在本地化方面做得也不够。
在陈立平看来,目前伊藤洋华堂在日本国内市场的发展并不如意,使其在战略上没有多少资金能够留给中国市场,只能开一家店赚一笔钱,然后再开第二家。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大规模扩张,相对于众多企业跑马圈地的中国零售市场,伊藤洋华堂已经“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