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观点:理解与质疑并存
实际上,这条帖子不仅在微博上引起了讨论,还被网友转发到各大新闻网、社区和论坛等网站上。网友的评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归也不容易,该帖反映了很多人对海归这个群体并不了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的海归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海归不符合人们的期待,才会产生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
美国万通投资银行董事长、中国私募基金控股集团董事长徐明认为,海归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但他说:“能出国看看和生活,至少拓宽了眼界,知道别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尊重和接纳。所以,我鼓励更多学生到海外留学。”
海归回应:“戳中”了我们的心
该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聚焦众人的眼球,主要原因还在于它表达了海归的心声。许多海归都表示,在现实里遇到过帖子中的大部分问题,即使回国多年,也依然逃不过,甚至有人在面试的时候也被问到此类问题。
网名为“竹心兰幽”的李女士作为一名海归就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她对此的理解是,国内大多数人对国外生活不了解,想当然的成分比较多,另外,也有一些留学生不是真正为了学习而出国,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感到尴尬。她说:“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正确对待海归,选择出国留学对很多人来讲只是选择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至于学习,看个人的努力程度,就像我们不能说国内的‘三本’学校就没有好学生一样。”
专家解读:质疑源于期待与信任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广云表示:“这个帖子反映了海归的一些共性问题,但不是全部。高等教育分为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中国仍处于大众化阶段,知识生产的中心还在西方国家,所以我们对海归的期待是他们去发达的地方能够学到真本事,回国投身到祖国建设中来。但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能做到这一点。”
人们现在对海归的质疑正源于曾经对其无限的期待和信任。随着时代的变化,出国留学从过去的少数精英分子的“礼遇”,延伸到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许多平凡百姓家庭也可以做出的选择。出国长见识、长知识变成了个体的选择,“镀金”和“升值”的意义正在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