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这一招挺下流的,却下流得实用,千万别被这种伎俩给唬住了。
余莉所经营的餐厅就要倒闭了。由于当初投资在装潢上的成本过高,导致资金短缺,而她以为只要开张之后,人潮就会为她带来钱潮,但是初期的生意却不如预期,造成她的餐厅从开张以来就亏损连连。
余莉心想,这样下去餐厅非倒闭不可,所以她必须尽快找到金主投资她的餐厅不可。可是余莉又不愿让人入股她的餐厅,这样以后的经营权说不准会落到别人的手中。
几经思考过后,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她先买通了记者,说她的餐厅要办一个大型的美食比赛。
记者们信以为真,收了钱之后纷纷为她大打广告,随后她又找了营销公司,替她在网站上发布这个消息。
全部都处理好了,她带着这些数据拜访几个五星级饭店、**的大厨,以及知名的美食评论家。
余莉跟其中一个大厨说道:“你看这个名单,都是我们邀请的嘉宾。”
大厨一看,全是知名的美食评论家。他不禁心动了:“这是确定的名单吗?”
“还不是,不过我们已经邀了七成的人,名单上面七成的人都已经同意了。我们是想,你是知名**的大厨,如果你也来参加的话,不仅是你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形象,也能让参赛阵容更强大。”余莉说道。
其实名单上的人一个都还没有邀请到。她也担心大厨事后会去求证,所以先用邀了七成的人来当借口,这样大厨要是认识名单上的其他人,跟其他人求证这件事,若其他人说还没被邀请到,这样余莉就可以说那人是还没邀到的那三成中的。
大厨欣然同意。
余莉开心地去邀请其他美食评论家。
她跟一名美食评论家这么说道:“这些是我们邀请的大厨名单,这是一个阵容强大的美食比赛,所以希望您可以来担任我们的评审,增加我们比赛的公信度。”
这个美食评论家反问余莉:“这些大厨都会来吗?”
“还在邀约中,已经邀了七成的人,像××**的大厨,就已经同意了。”余莉说道。
其实目前也只有××**的大厨同意,她还没有找到其他大厨。
这名美食评论家闻言,于是也同意出席余莉所办的美食比赛。
虽然比赛已经邀约了几个人,可是这不是余莉真正的目的,她之所以要办比赛,目的是为了找到资金支持她的餐厅。
这一回余莉带着比赛的企划书,找上了酱油厂商,她向酱油厂商表示:“这次的比赛将会有大量的记者和电视台来采访,如果你愿意赞助这次的比赛,我们将会为你的酱油大打广告,这是不错的宣传机会。”
酱油厂商看了一下企划书,他向余莉问道:“你办的这个比赛有公信力吗?”
“当然,××**的大厨和这一名美食评论家都会来参加,另外你看这些名单,我也已经邀了七成的人,这个比赛肯定会声势浩大。”余莉拍着胸脯说道。
酱油厂商心想,那不妨就投资一点小钱,当做是做广告也不错。
于是余莉得到了十万元的赞助金。
利用相同的手法,余莉又找上了豆腐厂商,她跟豆腐厂商说道:“我们的比赛项目之一会用豆腐当主食材,如果你们愿意赞助这个比赛,我们会帮你们大打广告。”
豆腐厂商一听,觉得商机不小,因此也同意了。
余莉这次拿到了十五万元的赞助金。
她就用这样的方法邀请了十几个赞助商,然后获得了近两百万元的赞助金。事后她用五十万元办成了这个比赛,自己的荷包则是进了一百五十万元。
看懂了吗?一开始这个比赛连个雏形都没有,余莉却说得像煞有介事。利用A的盛名,邀请了B参加,再利用B的盛名去说服C厂商投钱。
由于A、B、C彼此三方不会单独联系,相互确认,所以余莉的计谋便得以成功。就算A、B、C三方不小心有私交,那也没关系,因为余莉说了,她只邀了名单上七成的人。
A、B、C三方就算想求证,也可以说他们问到的说没参加的那些人是还没邀请的那三成。
这个方法有点铤而走险,但是余莉的餐厅已经危在旦夕了,所以她不在乎危不危险,怎么样都得**上这一次。
**成功了,餐厅就能起死回生;**失败了,顶多结果仍然是倒闭,她也没有其他更糟糕的结果了。
该怎么防范这个伎俩呢?
其实厂商只要这么问:“那么,甲**的大厨也邀到了吗?乙**的呢?丙**的呢?”
若是你发现余莉的回答开始支吾其词,或是又在模糊混淆焦点,那便要当心这可能是一场骗局。
谈判桌上本来就是真假混杂,差别只在于比例,是三分真七分假,还是七分真三分假。
这种手法也惯用于业务员身上。
例如,我们去看一个建设公司的预售房的时候,业务员可能会这么告诉你:“这个小区的房子已经卖出七成了,现在就剩下三成的房子还在销售,很快就会出售完毕了。”
他这么说,无非就是希望你别犹豫太久,尽快地掏钱出来签合约。可是这个小区的房子真的已经销售七成了吗?或许真正卖出的只有三成,或者连三成都不到。
再说一个房屋中介业者惯用的话术。
房屋中介业者有时候为了哄抬价钱,他们会这么说:“这一间房子目前有十几个人来看过了,非常抢手,因为它所处地段好,格局也很方正,现在有四个人都开出了价钱。”
真的有其他四个买主吗?或许真正的买主只有你一个。
这一招“三真七假”,简单地说,就是你用三分的筹码,去博取七分的成功概率。当你真实度越高,对手也越容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