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海鲜、基地蔬菜、进口食品……如今走进购物中心,原先的大型商超已经不再成为主流,而一些颇具特色的精品超市则更受青睐。
进口商品比例将达50%
张牙舞爪的波士顿龙虾、比碗口还大的法国面包蟹、埋在冰块中的新鲜秋刀鱼……走进嘉定日月光中心的自营超市日光森鲜,一大片生鲜产品就映入眼帘。
“接下来,美国牛肉也会进入超市生鲜柜台,现场还将设置现烹调的专柜,给消费者提供最直接的体验。”日光森鲜超市负责人张启宏指着一旁的小龙虾烹调柜台说道。记者了解到,这家近3000平方米的日光森鲜超市将生鲜区域布局在了入口边的醒目位置,同时引进了不少的进口品牌和基地直供的蔬菜,定位打造“精品超市”。
开业两周时间的数据显示,每天晚上6点至9点,超市的营业额占到全天的一半。“同样一瓶依云矿泉水,在中老年消费者眼中,是很贵的,但白领消费者却会觉得比外面卖得更便宜。因此在白领下班后的这段时间,高端商品的销量会非常高。他们的购买力很强,挑商品也很快速,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十分精准。”在张启宏看来,应对这部分需求,超市将进一步提升进口商品的比例,增加海鲜产品的配比。“海鲜区域的商品将以盒装为主,缩减散装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品质。”
据悉,在这家超市今后进口食品的比例将从开业时的20%提升至50%。
靠近超市铺位租金可提升30%
“一款150克的蔬菜,全程无土栽培、不用化肥,没有重金属污染。消费者买回家切除根部就能直接食用,口感完全不同于普通蔬菜。哪怕卖到30余元,每个晚上货架上十几份菜依旧会销售一空。”张启宏认为,受制于场地面积等因素,现在购物中心正逐渐青睐于打造精品城市超市,结合周边的消费需求,调整商品结构。“日月光之所以选择自营,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主导权和决定权。”
据悉,日光森鲜的获利模式与每一个进驻的商户营收情况直接挂钩,从中获取5%-20%不等的提成,这也让企业不再只是收租的“地主”,更是参与管理运营的“当事人”。
零售行业资深人士胡春才表示,商超给购物中心所能带来的,还不仅仅是最直接的营业收入,更是客流量。
“比如现在一天1000多单小票,这就意味着一天3000人左右的人流量。这样,就能给招商带来更大的议价空间和吸引力。”张启宏说,购物中心是近4万平方米,超市的面积不到十分之一,其带来的直接销售额也只有总收入的十分之一,但是客流拉动效应却远不止于此。“正因为有了超市,靠近超市的铺位租金要比同楼层的其他铺位高30%。”
过半新开商业地产青睐精品超市
胡春才认为,从超市行业来看,目前大型综超在上海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有数据显示,零售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数量现在每年增加7至8家,但是关停调整也在7家以上。大型超市在上海已经处于饱和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盒马鲜生、百联集团旗下的LEME精品超市、上蔬永辉生鲜标超等悉数开出多家门店,此外京东线下生鲜店、美团旗下掌鱼生鲜馆等也有可能在未来进入上海市场。
联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开业的32家购物中心中,引进大型综合超市的仅有3家,占比不足10%。而在2007年前后,这个比例高达近三成。而1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的中型生活超市则达到了17家,占比超过一半,在前两年,这一比例还仅在三成左右。业内人士指出,中型超市主打生鲜、精品概念,能够迎合时下消费升级的需求,另外,购物中心出于租金考量,也更倾向于中型大小的精品超市。“既能够空出一定的空间进行收租,又能够保证超市的引流作用,成为很多购物中心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