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卖菜”生意异常火热。
无论是盒马、叮咚买菜还是美团买菜,以及之前做b端服务的美菜网也加入To C战场。这场序幕的拉开,似乎让传统便利店都坐不住了。
“最后一公里”催生了很多“便利店+”的业态,便利店×餐饮几乎成了便利店的标准配置。
那么现在
便利店+卖菜会是最新风口吗?
巨头的便利店都看上“菜场”生意
8月02日,全国首家苏宁小店3代模型店在南京开业。
这家便利店占地300m²,涵盖苏宁菜场、生活帮、社区金融、苏宁有房等增值服务区。其中餐饮是一个大类,规划了近60个餐饮类SKU,包括面点小吃、粥汤面饭等,并可以“先点后取”和“即拿即付”。
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苏宁菜场”。
自提是一大核心。用户可通过APP或微信小程序当天21点前下单并完成付款,次日8 -21点的时间内即可到门店自提。
苏宁菜场的亮相,也预示着实体便利店+卖菜的业态或将全面爆发。此前,多以互联网纯卖菜的方式为主,比如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等。但苏宁小店卖菜也不是“便利店+卖菜”的首创,711、罗森,国内的好邻居等都有瞄准这一领域。
711从 2014年 6月就开始在北京的社区店面内试水时令蔬菜。蔬菜水果均用塑料盒装并以保鲜膜包裹。2017年,又在东直门店内,多出了三列蔬菜水果货架,但均未持续推广。
而罗森最近却抢先要开社区生鲜便利店。2019年 3月,北京首农与罗森宣布共同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事业,预计首批社区生鲜便利店将于2019年内开出。
好邻居农科院店以“便利店+生鲜”为主,120平方米的店里大概有1300个 SKU,除了常规的便利店商品,还可以买到200多个品项的水果、菜肉、半成品等。
“便利店+卖菜”或将成为接下来2~3年内“最后一公里之争”的最热领域之一。
便利店卖菜靠谱吗?
2019上半年,北京4700多家连锁便利店,82%的店铺搭载了蔬菜零售或早餐服务。
便利店卖菜靠谱吗?
靠谱,但是绝对需要不同的方式,这不是简单的做做加法,而应该是如何在固有的店面积内实现业态融合,提升单店坪效的系统运营。这背后我们有几点思考:
需要做的是乘法。便利店未来发展一定是基于流量的效益倍增,现在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如何使得流量效益最大化,是便利店主的必做题。
目前新零售的风在国内市场越刮越烈,711在中国地区的发展也很缓慢。新零售里更加注重的就是线上/线下流量的互通。
所以,在国内,便利店已经不仅仅只是便利店,更是围绕最后一公里的“便利”服务为核心。而卖菜恰恰是非常契合当下的消费场景。
线上和线下的流量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裂变,才能给便利店带来大增量。
不可忽视的社群力量
据了解,当前社区团购主要战场还在中国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SKU基本维持在100个以内,生鲜占比达到50% 以上。而便利店店主,很适合成为社区团购的团长。
自提才是盈利关键
对比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可以发现,其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商,所以目前它们都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边界。
未来自提关键是零售盈利。当然,到店自提一定有它的目标群体:基本是年轻用户上班族,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自提,对新事物也更易接受。
本质还是性价比
供应链优势在这个模式里还是关键驱动。
生鲜配送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环节要求特别高。如果不能做到“高性价比”,都是空谈。
线下网点够密集
网点密集之后才能达到规模效应,因此当下许多企业都在攻城略地。
(例如苏宁小店,仅12月就有1200多家门店开张,2019年其店铺数量已经高达6000家。)
这个赛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