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亩田调整了战略,暂时放弃直接交易的想法,重新开发产品,回到线上做农产品的交易撮合。
经历了“大跃进”的一亩田,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两年前,这家有着百度基因的农产品电商企业,短期内招聘了2000多名地推人员,企图把批量农产品的交易从田间地头搬到手机。纵观整个互联网领域,除了滴滴、美团,鲜有类似的大跃进式扩张案例。而在这之前,这支年轻的团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线下推广的经验。野心勃勃的做法最终使一亩田在2015年上半年危机四伏。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调整,一亩田已重回高速成长的轨道,2017年1月底注册用户数达到370万,并于2016年11月底完成了由易贸控股领投,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真格基金跟投C轮融资。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向创业家&i黑马透露,估值虽有所回调,但“钱已经到帐”。
创业家&i黑马采访了一亩田核心团队成员,试图还原一亩田从大跃进到危机四伏,再慢慢重回正轨的故事。
膨胀的CEO
“日交易额(GMV)3.2亿元”,这是一亩田在2015年6月份创造的成绩,完美到令人难以相信。在此之前,这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
在当时的媒体对一亩田的报道中,“PPT都没有做过”,“被投资人抢着投”。“我们基本上没怎么开价,都是投资人在开价”等说法非常抢眼。
创始合伙人高海燕见证了一亩田的“快速扩张”。他最早去一亩田在中关村南大街的海淀科技大厦的办公室时,员工总数还没超过200人,但办公区拥挤得几乎走不动人。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因为想投一亩田,2014年12月也曾拜访过那里,一进去,各种农产品样品密布,脏乱差,“就像是收破烂的。”
“2014年底一亩田的速度就起来了。”高海燕彼时参加一亩田的高管会,讨论最多的是,一亩田如何迅速上规模,覆盖全国市场。邓锦宏当时提出,一亩田2015年的目标是覆盖全国200个县。
一亩田需要像美团、滴滴一样,组建庞大的地推团队,手把手教农产品卖家和买家下载和使用一亩田的App。高海燕透露,当时预计,地推人员每个县少则3-5人,多则十几人,还有一些省会和地级市要组建团队。
邓锦宏跟创业家&i黑马确认,2015年春节后,一亩田只有250多人,到2015年5月份就扩充到近3000人。当时,一亩田的估值被投资机构追高到10亿美元。
1985年生于广东雷州半岛一个农村的邓锦宏,此前绝对没想到自己30岁之前有机会做一家独角兽公司。
曾当过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会主席的邓锦宏,是连续创业者,不过直到2013年9月前都是“屌丝青年”。
2004-2005年,邓锦宏联合北邮附近高校的学生会主席第一次创业,他们面向学生发行食客卡,学生拿卡到签约饭馆吃饭可以打八折,而邓锦宏们可以拿到10元现金奖励。很快,月入数千元的他成为学生中的小富翁。
2008年,年仅23岁的邓锦宏离开百度,创业服装电商——帮独立设计师售卖个性女装,很快实现盈利。不过,凡客在金融危机前获得超4000万美金投资后,杀入女装市场,没把握好发展节奏、融资无门的邓锦宏第二次创业失败告终。
创业失败的邓锦宏二进宫,回到百度市场部。
邓锦宏策划了百度乡村信息化公益活动——“情系e乡”。它让大学生村官或者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把家乡的农产品介绍写在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空间和百度贴吧等产品上面,百度配关键词帮忙推广。这个公益活动获得了意外的效果,百度甚至收到了农民寄来的锦旗。在这一年时间里,邓锦宏跑遍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他发现农村和农民依然贫穷落后。农村长大的邓锦宏敏锐意识到,闭塞的农村大有可为。当他提出继续做农村信息化项目时,百度内部没有给他预期中的支持。
2011年9月,邓锦宏第二次离开百度,揣着50万元积蓄,创立一亩田。当时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行情信息:产地农户没法知道其它地方农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邓锦宏有产品经验,干脆把各涉农官方网站、论坛的农产品供需信息抓取过来,做了一个类似于“去哪儿”的比价工具,然后在各种QQ群推广,很快有了流量。邓锦宏背靠百度联盟,一个点击赚取4毛收入,月入10万元。2011年年底,一亩田已实现盈利。
此后两年半时间里,邓锦宏每年有100万元-200万元的收入,员工数最少的时候只有3人,最多的时候7人。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委托邓锦宏帮忙做农产品交易的农民特别多,“北京批发市场的老板看到河南的土特产价格便宜,但距离远,他们说能不能把钱给你,你帮我买那边的货回来?”邓锦宏产品经理出身,嗅觉灵敏——一亩田应该做农产品买卖服务。“如果我只是做简单的信息提供,那我可以兼职。”
邓锦宏的追求不止于此,他一年有三个月时间泡在农村,把广告赚来的钱都砸在怎么帮助农民做农产品买卖上。2013年9月,邓锦宏通过后台数据发现,一亩田30%的流量来自于手机。“那时候我就想,之前测试撮合亏了几百万,是不是因为没手机?”邓锦宏开始尝试用移动的方式做农产品买卖。机缘巧合的是,当月邓锦宏帮助一个在央视做制片人的朋友搞一场活动,在饭局上认识了一批投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亩田便获得了红杉中国的A轮投资。2014年5月,一亩田App上线,邓锦宏组建了三四十人的地推团队进行推广。
2014年到2015年间,中国曾掀起一波O2O风潮,资本希望在各个细分领域投资一批学习滴滴、美团的公司,希望它们通过地推和补贴,快速改变用户习惯,进而改造一个行业。
“我们的用户太小白了,冷市场热启动需要做地推,这是毫无疑问的。”邓锦宏的想法是用钱把市场烧热,他不认为通过规模补贴获取用户有什么错,“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用于用户补贴的市场费用都已经可以成为央视的标王了,但是互联网公司还是更喜欢用补贴用户交易的市场手法去带动用户的使用习惯。”
那时候,互联网和农业电商领域资本火热,在当时的价值模式下,只要通过地推和补贴,快速做大用户规模和GMV(交易额),后续的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输血”。2014年10月底,一亩田完成B轮融资,并被更多的资本追逐。
2014年12月,对邓锦宏一见如故的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计划按3亿美元估值投一亩田3000万美元。2015年春节前,周与邓签订了TS(投资协议)。但邓迟迟没有最后决定,周上门追问才知道,云锋基金欲以更高的估值投2500万美元。在更高估值面前,邓锦宏最后只让周亚辉投了303万美元,占当时一亩田1%的股份。云锋的钱2015年4月陆续到账,但包括邓锦宏在内的一亩田高管都是按要覆盖200个县的目标去扩张的,他们并不担心钱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人支持我们,C轮也给了很大的(估值)金额,非常大。对我来讲,这么做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我就应该往前冲。”邓锦宏膨胀了。
周亚辉却急了。他劝邓赶紧完成一亩田的C轮融资,不要纠结估值高低:“别贪婪,贪婪是魔鬼。”邓锦宏却希冀一亩田可以拿到更高的估值。2015年6月的一天,周亚辉遇到一亩田CFO(首席财务官)。周劝,你们(C轮)还不Close,小心出事呀?他回周一句,不怕,后面还有好几家顶着呢,它们不做,有人做,不怕做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