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性
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一次被采访到下列问题:“如果让你离开你的办公大楼,您还可能创办出如此奇迹的公司吗?”他回答如下:“当然可以。不过,得让我挑选出100名员工带走。”
品牌创造,都是由企业员工来完成的。企业如何发展,能否打造成品牌与企业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
2.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总策划师
企业管理都是由企业的领导集团着手进行的。把握着大局和方向,他们是企业的核心领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企业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将需要有越来越多合格的人才。
(1)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必须有品牌意识。这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核心。
其次,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这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如自信、开放、热情、大度、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等,都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
最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人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领导者的职业道德
主要有兢兢业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诚,努力学习,高效工作,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公正、谦虚等道德规范。
3.员工也是企业的上帝
(1)员工的重要性
员工作为企业的最基层,应该将员工关系作为企业的出发点来注意。
第一,员工关系是企业的根本与神圣。首先,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不是简单的相加,是统一协调的整体。其次,员工是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的独立群体。员工是最先需要理解和支持的公民。此外,员工是社会组织与外部公众沟通的最有效的中介。
第二,员工关系的协调有利于提高外张力和凝聚力。
(2)将员工利益融入组织政策中
如有一些外国企业设立随机的上班时间,只要完成工作即可,还设立职工委曲奖。
(3)建立“员工也是上帝”的哲学
尊重员工。与员交流时,注意民主性,加强其民主参与感与平等感。
关心员工。雪中送炭好于锦上添花,及时为员工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想员工之所想,调动其积极性,为企业贡献力量。应该做到四点:一是使员工个人在组织中获得不同的满足;二是为员工的成就鼓掌叫好;三是倾听员工的心声;四是领导以身作则,与员工同甘共苦。
<案例一>P&G经营理念:以人为本
宝洁公司董事长Richard Deupree在说上述话的同时,宝洁公司也一向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宝洁员工每天都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工作主动性。这一切是宝洁公司业务发展的活力。
宝洁公司历来重视在中国招聘优秀人才。早在1989年——宝洁进入中国的第二年,宝洁就开始从中国的各所优秀高等院校招聘员工。宝洁每年从各类优秀大学招聘具有强烈进取心、创造性,具备领导才能、出色分折能力,良好语言交流能力,并具有优秀合作精神的毕业生。员工进入公司后,宝洁同样重视员工的发展和培训。通过宝洁学校提供的正规培训以及工作中经理直接一对一的指导,宝洁员工得以迅速地成长。
宝洁公司的“内部提升”政策给5000名中国员工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另外,宝洁力争确保向员工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在历史上,宝洁是最早建立利润分享制度,使员工成为公司主人的先行者之一。此外,宝洁公司珍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带给公司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宝洁坚信多样化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集思广益的环境。
宝洁公司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员工将逐渐取代外籍人员担当公司的中高级领导职位,不仅领导本地公司,而且在全球宝洁公司担当重任。因此,宝洁极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并向员工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培训计划,以尽快实现员工本地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从1989年开始,公司已培训出大批精明能干的本地员工,造就了一支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公司向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包括:语言培训、电脑培训、管理技能和商业知识培训和部门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宝洁的海外培训计划,很多中国员工被派往其他宝洁分公司学习和工作。他们回来后,在公司各个部门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宝洁深信,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最优秀的人才加上最好的培训发展空间以及开明的工作环境,将永远是宝洁成功的基础。
<案例二>上海大众的人才管理
上海大众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建立了国际化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围绕提升汽车开发人才队伍、全球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等三支核心队伍的素质,积极开展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
为保证POLO轿车的顺利投产,共派出了由汽车一厂、发动机厂、产品工程部、生产规划部、质量保证部、计划和物流控制部、供应部、财务部、组织系统部和培训部组成了67个培训团组,在德国大众和其设在西班牙和斯洛伐克的分厂进行了POLO轿车生产线规划、POLO轿车油漆、总装、车身、冲压等生产新工艺,质量管理与分析,现场质量控制,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1.4升、1.6升发动机生产工艺、零部件开发和国产化等多方面共220个人月的培训。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上海大众IS系统的全面引入要求所有员工掌握信息技术。为此,共有1193名学员参加IT5级培训。其中2223名职工参加IT5级考核并考试合格。此外,共有154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Pro/E入门、工程图纸、行为建模、钣金设计等CAD及Unix共19期培训课程。
上海大众技术人员出国学习已达数千人次。1998年8月,上海大众出资1亿元,选拔40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德国大众参与新一代POLO轿车全过程开发。这些并不张扬的中国“学徒”,很快填补了知识上的差距,成为德国大众总部最勤奋和最受赞赏的群体。这些外派德国的技术骨干,也牵动着上海大众敏感的技术神经,使上海大众技术改进项目始终与德国大众保持同步。与时间赛跑的上海大众,正是由此与世界先进水平“零距离”。
为了更好地创造并营造一个人人争创新、岗岗求创新的意识和企业氛围,以激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投身于创新的工程中,2001年8月,上海大众启动了创新论坛。创新论坛的成立和运作,将给工程技术人员更大的活动空间,拓展最新的管理思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显露个人才华,培养科技精英,并对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形成了发动机俱乐部、车身俱乐部、底盘俱乐部、电器俱乐部、青年俱乐部等5个俱乐部,共有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到了各类俱乐部的活动中。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上海大众则“授之于员工,取之于员工”。员工学习越多,素质越高,为公司带来的也将越多。
技术、管理、人员——只有做到“三手同时抓,三手都要硬”,企业素质才能有效提高,品牌存活的时间才能长久。
<案例三>贝尔:品牌存活,合三为一
贝尔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中始终坚持两个方针:一是立足于自主开发,并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公司在通信及IT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培养公司的技术创新队伍,全面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随着公司的技术发展,不断调整和发展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完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体系完备、机制高效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
贝尔一贯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管理建设。在1994年,贝尔就引进了SSA公司的平方米RPⅡ管理软件,1995年正式启动了平方米RPⅡ,财务部、生产部等部门也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平方米RPⅡ仅仅局限于物料管理,没有财务和销售等信息。为了提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1998年10月,贝尔正式决定上ERP。经近十多个月的努力,1999年,贝尔正式启动了ERP,较早地应用企业资源管理。
2001年底,贝尔光在上海公司就拥有4000多员工,平均年龄不超30岁,72%以上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硕士和博士500余名,其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贝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三大法宝“内部举荐、竞职上岗、多梯晋升”,如此一来,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多线发展,从而避免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一人秀出,百夫叹息的消极局面。
然而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一些默默无闻的商品突然走俏成为品牌;相反,一些众所周知的品牌却悄然不知去向。市场是无情的,它造就了无数品牌,然后又将它们扼杀掉。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企业就像逆水行舟的帆船,如不奋力前进,必将被激流冲退千里,甚至被激流所淹没。这就需要企业在奋力搏杀创出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坐享其成,不能万事大吉,而应该充满危机意识,时刻把握市场动态,不断进行品牌创新。创新出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先进技术,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加完善全面周到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更新更高的需求。这样企业已创出的品牌才能永葆青春。
几年前,我们可能会觉得韩国的电子品牌总是比日本与欧美品牌矮一等,同类产品即使价钱比他们的低一些,也难挽留住顾客,然而,这一切在悄然改变,韩国品牌特别是三星成功地实现了品牌超越,如今树立起“高档感、时尚感与超前的数字技术”的形象,在“2004中国100名最具价值消费品牌”中,三星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