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个多月前,在和阿里的人交流的时候,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最关心阿里什么问题。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的——大企业究竟该不该有边界?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很久了。
理论上来看,这个边界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发展由要素驱动,资本、人力、技术等,但后面几个都可以买来,所以只要有钱,你几乎可以无所不能。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对大企业产生了畏惧感,尤其是那些传统行业里,靠小本经营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企业,当他们看到新经济公司携带巨额资本,呼啸而至时,内心是多么慌张。
在7月初的未来之星年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周宏骐提出来,不久前他曾经到访蚂蚁金服,主要看他们区块链做的怎么样。他告诉我,当他听完对方的介绍,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为中国有这样的公司感到自豪,既有实力,也有愿力在前沿技术上投入;但另一方面,又难免心惊,大公司已经研究得这样深入了,那还有别的企业什么事儿呢?
但我想企业恐怕还是得有个边界,倒不完全是从商业伦理上去考虑这件事。就拿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来说,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恕我直言,后者的可行性应该大一些。
例如那些从互联网的娘胎里孕育出来的新零售企业,短期内看起来十分炫目,可以送货上门,自助结账,甚至堂食,但几年过去了,有哪家的报表真的好看呢?其实这些功能,只要传统商超在外卖平台上开个店,超市门口再摆上几台自助结账机器就行,消费者感知的区别不大。至于是不是需要在超市里,单独辟出一块来吃饭用,从商业价值上来看,未必,这不是海鲜市场干的事吗?
一个良性的社会经济,需要多种规模的企业共同参与,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经济之水充裕并且活跃流动。这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长板理论,产业链上的每家企业都拿出自己最长的那块板,共同组合成一个大木桶。如果每家企业都只想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最终只能拼命地补短板,于社会于经济都是无益的。
那块最长的板,应该就是企业的边界吧。我记得王兴曾经说过,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得影响力越小。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在确立自己的边界。比如说,阿里最擅长的事情是服务中小商户,所以网商银行将贷款额度限制在100万元以内。他们当然可以把额度提高,500万元、1000万元,甚至上亿,大股东蚂蚁金服也有实力,但问题是,中大规模的企业背后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融资体系,不缺网商银行一家。与此同时,贷款规模加大,在审批流程上,难免要加上线下的环节,这样网商的310方法就推不下去了,互联网的效率优势又在哪里呢?
企业是由人经营的,企业边界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性的管理,考验的是经营者对资本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