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熟能生厌——职业瓶颈,该如何破?

人到三十,熟能生厌——职业瓶颈,该如何破?_兼职服务_时间陪伴

01

熟能生“厌”

这年头,人干得好好的,嗷的一声,就“职业瓶颈”了,就进入“职业倦怠期”了,谁要是不想创个业、不去做点自己喜欢但没有钱赚的事,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以前有一位同事,资深广告文案,忽然有一天跟我辞职,问他到哪里高就,他说回家写小说。一年后,圈子里传他回来上班了,估计是钱用完了,小说也没有动静。只是这么一折腾,他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做广告。

也有一去不回头的,多半是创业去了,每次看到他们,都在谈不同的生意,逻辑一次比一次强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广阔,搞得你不投点钱都不好意思。其实大家都明白,之所以不回头,是因为上班时积累的那点家底还没耗完。

过去是熟能生巧,现在是熟能生“厌”。

只要你在某领域有点能耐,好像都要经历“职业倦怠”。其实也不难理解,工作做到得心应手时,同时也意味你在此领域未来能取得的进步将越来越小。

这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效益递减”,好比你肚子饿了,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虽然这三个包子都是一样的,但对你的意义肯定是第一个最香,第二第三个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

02

为什么会出现

“再怎么努力也就是如此了”

“边际”这个词,有点学术化,其实差不多是“增量”的意义。你昨天赚100元,今天赚120元,20元是“边际效益”,如果明天赚150元,再多赚30元,就是“边际效益递增”,明天赚130元,只多赚了10元,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与“边际”相对的概念,就是“存量”或者“总量”。

穷人羡慕富人,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富人的“总量”,住别墅、玩游船、声色犬马,挥金如土,但富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快乐,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增量”,也就是“边际效益”,来判断的——如果去年是欧洲十五日游,今年除非去南极,否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这也导致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的客观业绩,和主观上的自我评价,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去年做的是500万业绩,超过了任务100万,今年指标是700万,那么,你不做到800万,就很难获得和去年一样的成就感,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那么明年呢?做到1000万也没有用,因为增量对你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了,想要“边际效益递增”,必须要用新鲜的东西,比如负责销售区域的变大了、管的人变多了。

既然人的自我评价来自于“边际”,而非“总量”,一旦工作能力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往往就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起点,转化成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工作没有激情、业绩没有惊喜。

“边际效益递减”其实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而“边际效益递增”属于逆流而上,想要始终保持“递增”,那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知道,“边际效益递增”是如何实现。

我把一个人获得工作上的成就的资源要素分为两类:

资源要素A为专业知识、知识面、思维方法、性格优势、家族的社会关系等等

资源要素B为时间、努力程度、再投入的资本

资源要素A相当于一家工厂的厂房、技术产权、机器设备、许可证等等一次性的固定的投入,所以它的主要投入期是在大学和刚进入职场的两三年,在这短短几年内,投入曲线上升很陡,之后的投入就越来越缓慢,真到停滞,投入曲线走平。


而资源要素B是需要持续不断投入的,相当于一家工厂要持续运营所需投入的原材料、人力资源、流动资金等。它的投入曲线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我们假设100个要素A可以和100个要素B配合产生100个个人产能。因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100个A投下去后,B再开始从0到100的投入,这个阶段的产能就像汽车刚刚启动,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属于“边际效益递增”期。

这就是职场最初的快速进步期,感觉每一天都能学会很多东西,每一个月做事的熟练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问题的眼光都在变化。

但B在100之后,继续投入的话,就会受到要素A无法同步增加的制约,进入“边际效益递减”期。


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职生在同一车间同一个起点,但几年后的成长高度相差大。从“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就是“职业瓶颈”,并不取决于资源要素B的投入,而是跟资源要素A的高度有关,出现“再怎么努力也就是如此”的情况。

而“职业倦怠感”只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让现状看上去并非是自己能力有限,只是忽然失去了兴趣而已。

出现“职业倦怠感”确实让人无能为力,因为资源要素A是一种类似固定资产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颈已经是职场几年后,正值资源要素B的大量投入,时间精力上都成问题。

而且资源要素A的投入没有即时回报,导致很多喜欢走“捷径”的“聪明人”,不重视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的积累,只想着要“投入就有产出”的干货。

我们身边往往越聪明的人,“职业倦怠感”出现的越早,在该领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现平平,但厚积薄发的人。

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在学校里就致力于做“飞机稿”的聪明学生,在职场初期很占有优势,但也很容易对广告产生厌倦(其实是能力瓶颈)。而能在这个浮躁的行业扎根下去的人,最先往往是做其他行业工作,带着相当多的人生积累和不受专业限制的思维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因为A要素的积累很高,才能把“职业倦怠期”尽量往后推延。

当然,这个建议可能出现的有点晚,很多人更关心的是,一旦出现“职业瓶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心态。

03

“职业瓶颈”不是最可怕的

在职场的最初几年的“边际效益递增”期,让我们对自己做出了更积极的评价,自信满满,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们还是很嫩,还有很多幼稚的想法,效率还是比不上老员工。

所以事实上还有一条曲线,叫“个人产能”,这条线才代表你的真实能力,而根据这两条线的关系,可以把我们的职场生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才说的“边际效益递增期”。


从拐点之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边际效益递减,个人产能递增”的阶段。

虽然“增量”在减少,但只要它仍然为正,你就仍然是在进步,只是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小,而你的个人产能仍然是增加的。

前面说了,决定了自我评估的是“边际效益”,但决定我们的薪水的仍然是个人产能这个客观的标准,不会有老板因为你进步幅度最小了,就给你降工资。

但如果“边际效益”递减到零甚至负数,这就是真正停止进步了,这就意味着你的个人产能也出现了拐点,这就是第三个阶段——“边际效益和产值同步递减”期。

这就是职场上常见的兢兢业业但能力有限的老员工,无法承受任何职业变化的打击——这才是真正意味上的职业危机。

“职业倦怠”只是一个心理预期的问题,而“职业危机”却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此时再回头看看第二阶段,只要还有进步,只要“边际效益”为正,进步小一点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第二阶段的“职业瓶颈期”最重要的,不是去安慰自己的玻璃心,而是延缓第三阶段的到来。

“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机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习惯性地通过加大B要素投入来强行提高产能,比如加班、简单的技能“学习充电”,但由于资源元素A的瓶颈仍在,反而越投入,越递减,越努力,越倦怠。

应对“职业瓶颈”,反而要把要素B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资源要素A上,进行升级改造,突破瓶颈,让“边际效益递减”曲线的下降端变得平缓,从而延缓“个人产能拐点”的出现。

很多公司都有“轮岗”的制度安排,主要针对容易出现“职业瓶颈”的中层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我有一个朋友,之前的职业生涯在一家大企业的财务主管的位置上停留了好几年,陷入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减”的职业发展瓶颈,后来他有一个机会轮岗到产品运营部。

这二年的时间里,新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考核迫使他从“运营活力”而非“财务健康”的视角重新审视业务,挑战了他之前根深蒂固的财务思维方式。

虽然轮岗对职业发展有暂时的损失,但对个人能力绝对是有好处的,因为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资源要素A,轮岗常常能刺激A的投入水平,所以当他又重新回到财务部门后,他很快就突破了“职业发展瓶颈”。

当然,还有一种思路,既然“职场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那跳出职场不就行了吗?

04

财富自由是个好方法

如果有人通过服装生意积累身家上亿,此时他再去开个小咖啡馆,虽然个人产能大幅下降,但“边际效益”却是从零开始提升,重新获得了那种不断进步的快感。

这就是另一种应对“职业倦怠”的方式——尽早实现“财富自由”,然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让自己永远处于“边际效益递增”状态。

方法虽好,只是难度太大,通过本职工作实现“财富自由”,前提是有一双火眼金睛,挑出有上市前景的好创业公司,拿到不菲的期权;或者在一个类似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一类赛道很好的头部公司,实现“火箭般”晋升。

所以更多的人选择在“职业瓶颈期”出来创业。

创业,从好的方面来说是追求事业理想,但用边际效益来解释的话,其实和身家亿万的人开小咖啡店是一个道理——个人产能从零开始,以期重新获得一个“边际效益递增”的曲线。

但问题是,财富自由的人可以不追求个人产能,而创业者仍然需要尽快推升个人产能,早日超过打工时的水平,压力可想而知。

而创业又是一件失败率很高的事,一旦失败了几次,被经济所迫,鼓足勇气回头想继续打工,此时才发现,不是自己有没有勇气回头的问题,而是你“人过四十”,直接进入“边际效益和产能同步递减期”,人家愿不愿意要你的问题。

创业就是创业,是一项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活动,只要能赚钱的,你喜不喜欢都得做;解决“职业瓶颈”就去解决“职业瓶颈”,重要是提升资源要素A,延续“边际效益递增”的满足感。

目标不同,路径不同,把两件事混成一谈,想要一举两得,多半一无所获。

05

“边际思维”和“财富总量”

“边际思维”和“总量思维”之间的差别,是造成人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评估不太了解的人时,喜欢用“总量思维”,但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却喜欢用“边际思维”,这让我们从小在活在“隔壁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长大又陷入和“隔壁老王”莫明其妙的比较中。

相亲第一次见面,用的是“总量思维”,以后再约会,就是“边际思维”,所以谈恋爱再怎么“一见钟情”“两情相悦”,也难免长期相处“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职场上,有人习惯“边际思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不放走任何的机会,终于在进入无法避免的“边际效益递减”期后,陷入焦虑和绝望。

有人习惯“总量思维”,提倡知足常乐,但不去维护“边际效益”,结果就是早早进入“负边际效益”,连总量也保不住,再也没法“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

“职业瓶颈拐点”更像是一个提醒,人生并不是像书里说的越来越富有智慧,而是前半生一件件地得到,后半生一样样地失去,而幸福感来自取舍之间——哪些再辛苦也得追求,哪些“得亦无喜,失亦无悲”,哪些应该直截了当地拒绝。

92
98
0
90

相关资讯

  1. 1、职场测试:假如你当老板会得什么病?3311
  2. 2、好企业好的HR,不采取裁员政策1987
  3. 3、看看HR管理者的绩效管理任务2820
  4. 4、求职季毕业生如何防骗?2796
  5. 5、求职时绝不能有的10大想法2227
  6. 6、宅男、宅女如何在家兼职4163
  7. 7、新人获得高薪的技巧834
  8. 8、求职前先摸清企业的“性格”3773
  9. 9、职场上什么心态很重要1040
  10. 10、面试三资企业应知道的三点3152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