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公益”这个话题最近有点火,尤其是前些日子在朋友圈刷屏的爆款公益项目“一元购画”,更是将大家的目光汇集于此。
一天之内,就有580万人参与并募得资金1500万元。看到这惊人的速度之后,人们开始一边感叹互联网上“病毒式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开始思考,互联网究竟能给公益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9月5日是国际慈善日。赶在这个时点,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阿里和腾讯也分别召开了关于公益的发布会。
9月4日,腾讯正式启动了今年的“99公益日”。这是腾讯公益首创的一个公益活动,此前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年。仅隔一天,阿里巴巴于9月5日发起了首届“95公益周”,并向社会发出“人人3小时,公益亿起来”的倡议。
对于这两家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公益事业上,亦是如此。
自2010年起,马云就承诺将阿里每年年收入的0.3%作为公益基金,用于自然灾害救助、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2017财年,阿里公益基金实际捐赠支出超1.6亿元,共资助国内外项目76个。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2015年和2016年的99公益日,则分别筹集善款达1.28亿元与3.05亿元。今年的99公益日,腾讯宣布将拿出2.9999亿元配捐额,加上爱心伙伴的3.09亿元配捐额,今年的配捐总金额将突破6亿元。
当然,不能用捐款的多少这单一维度去衡量一家公司的公益行为。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社会公益的带动能力,应该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的9月7日至9月9日期间,将有超过130家公募机构以及近6700个各领域的公益项目参与99公益日。若将时间轴拉长至过去的十年,腾讯公益平台累计捐款21亿元,达1.2亿人次。
而从阿里内部孵化出的“公益3小时”活动,自9月1日正式上线以后,截至9月5日凌晨,已经有超过7000万人参与。未来,阿里则希望能有超过1亿用户参与进来。
动辄上亿人次的参与,这对于传统的公益机构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阿里、腾讯来说,这并非天方夜谭。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其6月份的月活用户达到5.29亿;腾讯的财报则显示,其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61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38亿。
现在,资金有了,捐款人群也有了,剩下的就是“信任”问题。因为此前被爆出的一些滥用善款的事件,人们对一些传统慈善机构的信任度早已大打折扣。
比如这次的“一元购画”火爆网络之后,便开始有人质疑捐款的使用是否能够落实到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很多人在聊到关于捐款的话题时,大都会对捐款的最终去向抱有疑虑。
但在“一元购画”项目中,有那么多人参与进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腾讯平台的信任。在阿里之前组织的一次慈善拍卖活动中,现场的竞拍者对于拍卖品是否为正品并不担忧,他们认为“阿里这么大的平台,不差这点钱”。
实际上,这也是阿里和腾讯做公益的一大优势。他们各自业务的盈利能力已经足够强,强到大家可以对他们产生足够的信任。但对于这两家公司而言,仅仅是基于认知上的信任,还远远不够。现在,他们想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来提升公益项目的透明度,从而强化用户对他们的信任。
腾讯提出了“透明组件“的概念,它规定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劝捐的公益机构需要定期披露项目善款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
通过透明组件这个窗口,公众可以看到公益机构及时的、可追溯的、有细节的信息,并对筹集善款的去向和公益项目的进度情况进行实时了解。
阿里要做的和腾讯基本一致。他提出要用互联网做到公益的全透明、全覆盖、全跟踪,要让捐赠者知道每一分钱捐给哪个贫困家庭。
比如在蚂蚁森林这个公益项目中,利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捐赠者可以勘查自己用爱心种下的森林对环境的改变作用,从而让每个人在茫茫树海中都能“感受”自己的树。
透明化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公益事业发展的一大壁垒。以往,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捐赠,基本上都是财物送出就没有了下文,人们很难去追踪它们究竟被送往何处。同时,也无从考证被捐者的真实情况,这也导致诈捐事件的屡屡发生。
公益本身就是一个自发完成的事情,这些因为渠道的不透明、捐赠者和被捐者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出现的问题,会对公益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倘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位捐赠者都能够很方便的追溯到所捐财物的去向,这无疑将对整个公益事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