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不能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出发,而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让激励走向个性化。传统的人力资源激励通常侧重对一般人性的分析和应用,这种僵化、滞后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桎梏。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发现,部门员工一般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证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由于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导致激励出现了许多偏差:主要表现为激励手段单一化和激励方式僵硬模式化——始终用同样的激励方法激励所有的人。原因在于管理者并不知道员工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关心什么,不知道员工面对激励的差异,尤其是看不到社会发展、企业变化和人的成长对激励提出的新挑战,不能够满足员工发展变化了的需要。
一、激励个性化基本原则
个性化激励原则就是根据员工千差万别的个体情况、各不相同的需求状况及对激励措施的不同反应,实施有的放矢的激励,“对症下药”,满足不同人、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使激励效果最大化。
1.激励与贡献挂钩。
激励措施应与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相结合,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否则就起不到激励效果。如奖金发放上“普降喜雨”,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会使员工把“奖金”当成应该发的“福利”,而又因多劳者不能多得,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
2.激励与需要联系。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变化性,员工的不同需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可产生忠诚、敬业、创新的激励状态,同时也使企业从员工身上获得更大的附加值。激励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职业心理需求定位是否准确,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方案,实现激励的同质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比如一定数额的奖金对一个家境贫寒、经济拮据的人意义重大,但对一个家境富裕、吃穿不愁的人,就不一定起到激励的作用。
3.激励与个性符合。
员工的个性不同,决定了员工对激励的反应不相同。根据员工个性差异,寻求更加适合的激励手段,并认真研究把握激励的时机、场合、频率和程度,员工就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会成为主动的接受者。
4.激励与发展一致。
激励措施应与时俱进。首先,人的需要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自我实现需要,到每个阶段的追求都会有所不同,针对一个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当一个人年轻时为了买房成家,可以忍受无休止的加班和上司的严厉训斥,但等他发展到一定阶段,基本摆脱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他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是否能够得到尊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工作的自主权限等,这就要求企业要从单一的激励设计,走向全面系统激励设计。其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激励措施的变化。如激励的方法应跟上市场的变化,当市场占有率高、企业效益好的情况下,企业实施高责任、高回报的激励措施,能起到好的效果,而当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困难时,再用这种高责任、高回报的激励政策,将会造成员工压力过大,而又对前途没有信心,使激励失去效力。
二、容易犯错的激励
案例一:某IT公司,为了保留人才,将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提升为部门经理,但此人不擅言辞,不喜沟通,更喜欢自己独立面对计算机。而让他成为管理者,则成了负担,不仅没有激励到此员工,甚至导致下属不服而离职。
案例二:某部门在开会的过程中,领导表扬了其中一个员工,此员工不但没有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反过来觉得非常不自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积极,不再出头。
案例三:某员工工作积极努力,领导非常喜欢,因此提升了对该员工的关注,无论该员工做任何事情,领导均亲自过问并事无巨细,过了一段时间,员工提出了离职。
都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而非技术,其实,“道”和“术”在管理中总是相辅相成的,人才管理也不外乎此。利用“需要风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管理与激励,是术的一种,更是道的体现。
三、个性化激励要求激励方法多样化
一般员工的个性会分为外向及内向,做事的风格分为谦和型和支配型,就这两个维度的4个不同象限,通常可以把员工分为4种类型。应依据各种不同类型员工的特性、管理特点及激励模式有所区别。
1.表现型。
此种类型员工的特点是擅交际、爱说话、喜欢新鲜事物、喜表达、点子多、主动、热情、爱表现、爱面子,他的基本需求是获得赞赏。对于此类员工的激励方案无外乎是当面的表扬或者赞赏;精神激励大于物质激励,而实物激励大于现金激励,因为这些人爱面子,更喜欢外在的、能让其他人看到及感知到的东西。例如:有家小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非常能干,但因公司小、薪酬不高、平台不大,老板觉得不容易留住他。不过老板发现该员工属于表现型人才,且对于自己的奥迪车一直很感兴趣。为了留住此人,老板把奥迪车折价卖给了这位员工,且允许该员工分4年还钱。这样一来,既留住了员工,又激励他多挣钱以还车款,同时也投其所好,使得该员工非常有面子。
2.控制型。
此类型员工的特点是做事干脆利落、说话较直率、喜做主、注重结果、缺乏耐心、好胜心强、不愿接受其他人员的管理,尤其是他认为能力不如他的人。他的基本需求是获得结果。在工作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员工个性很强,不服管,喜欢拥有支配力,不喜欢领导干预过多,更愿意让领导明确要什么结果,放手让他去做,如果结果不好惩罚也可,但最受不了领导在过程中的监督,认为这是不信任的表现。他们性格偏直率,时而得罪人,他们很自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对于此类型员工的激励方案无外乎是给予权力或者适当地授权。和他们讲话不宜兜圈子,职位或者权力的激励大于物质激励,金钱激励大于实物激励,他们更看重真正拿到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是否获得了权威。
3.友善型。
此类员工的特点是乐于助人、非常友善,总是面带微笑。他们天生敏感、不喜出头,总是默默地躲在幕后。他们话不多,易于得到别人的信任也容易信任他人,他们的基本需求是获得接纳或者信任及情感。对于此类员工的激励方式,要更温柔一些,刺激性的激励显然不适合他们,那样会使得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他们不愿意暴露在镁光灯下,而是喜欢你多给他一些微笑、支持,多关心他们,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们聊天。
4.分析型。
此种类型的员工,做事非常谨慎、注重逻辑、不苟言笑、总是瞪着一双探知的眼睛。当你侃侃而谈时,他显得非常的冷漠。他们做事非常关注细节,特别在意事情的准确性。他们的基本需求是正确的结果以及获得安全。我们为了激励员工常常会说:只要你好好做,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总监。而分析型的员工会问,到底需要多少年?具体是什么样的条件?如果你无法说清楚,他们不会认可此事的可行性,也谈不上有任何的激励效果。所以,对于此类员工的激励方式,要讲求以数据为导向的实际效果,在激励他们时,现金的有效性大于实物,物质的有效性大于精神。不能给他们安排创意性的工作,技术类或者财务、监察类的工作更适合他们。因为他们逻辑缜密,做事追求过程及结果,注重数据而非拍脑袋,他们更加理性,人际能力稍偏弱,更适合与事而非人打交道。
综上所述,人才管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但又没有完全定式的学问,即使员工有了基本的分类,但同时还要考虑家庭状况、企业文化、现实状态等因素。我们每天面对的个人,都是新的个体。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也是新鲜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烦而不厌的工作——天天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如何做到“术”“道”相融,真是一门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