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成创投圈潜规则:京东曾身陷其中

数据造假成创投圈潜规则:京东曾身陷其中_商务服务_展会展览

 创投圈的“潜规则”

企业虚报融资额的情况越来越浮夸。有些企业明明只融了100万元,却对外宣称融了500万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币,却宣称是美元;还有不少企业将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额变成一次性融资额来“充数”……

在创业圈摸爬滚打过的张欢(化名),给出了惊人的答案——数据造假。

实际上,这个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答案,在创投圈内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当前创业数据造假已成常态,投资史上20年未见。”赛富基金创始首席合伙人阎焱近日在有关论坛上如是直言。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有人说,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制造噱头是不可或缺的。而当下创业圈的部分“弄潮儿”似乎也以行动实践着这个观点:

之前窝窝团、京东被曝夸大融资,近来一亩田又被曝数据造假、饿了么被质疑融资夸大……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两个制造噱头的创投圈“匹诺曹”。

在中国的创业圈,拒绝进行数据造假,不行吗?至少在张欢看来,想“独善其身”还是很难的。

 圈子·门道

1.8米的个头,浓眉大眼,再加上还算不错的家底,在外人眼中,29岁的张欢算得上一个“高富帅”。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享受父母所打造的物质生活,一直有自己“闯一番事业”的想法,为此他和朋友在两年前一起合作创业,踏入了创业圈。

“应该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创业的最好时代。”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各种新兴创业公司的“骄人”成绩,一度让张欢对创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然而,直到真正涉足这一领域,他才了解到众多外人难以知晓的“门道”。

数据造假正是这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

“数据造假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金额。”先后在几家创业公司就职过的“80后”北京小伙子张晨同样“深谙此道”。

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创业公司要想长久发展,最初的起步阶段最为重要,而这自然就需要得到大量的投资和关注度。

“虚报融资额度,恰恰能达到这一目的。”张晨坦言,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存在虚报融资金额的情况。

同样在创业圈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蔡小飞向法治周末记者进一步解释称,创业公司利用虚报的高额融资来证明业界对其关注度和大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意在打消一些投资者的顾虑,吸引投资,而虚假的高额融资也能加大创业公司与投资方谈判的筹码。

此外,蔡小飞强调,创业公司虚报高额融资,也是为了“唬”住竞争对手,力图在同行业内提升地位与知名度,为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也有资本进行宣传和招纳人才。

企业虚报融资额的情况越来越浮夸。

据张晨介绍,有些企业明明只融了100万元,却对外宣称融了500万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币,却宣称是美元;还有不少企业将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额变成一次性融资额来“充数”……

蔡小飞也直言,企业的“胆子”越来越大,从最初将190万元说成是200万元这种“抹去零头凑个整”,到后来的金额翻数倍虚报,还有的企业甚至将企业的估值作为融资额来虚假宣传。

 圈内·博弈

谈及数据造假,张欢频频摇头苦笑。

“其实对于虚报融资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也许是觉得这一话题过于“沉重”,张欢用套用广告词的方式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朋友虚报融资金额的经历。

由于朋友有资源,张欢和朋友的创业公司主打的是线上与线下并行的特色茶饮品与茶具销售。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冷门行业,却遗憾地发现,这一领域早已有多家创业公司涉足。

“怎样才能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创意,宣传推广和操作团队也非常重要,但这些都需要钱。”

张欢和朋友最初投入的启动资金很快便所剩无几,为了尽快拉到投资,除了不断做好产品和网络宣传外,他们制作了企业BP(商业计划书)并通过网络、中关村融资创业平台等向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毛遂自荐”。

相比创业浪潮中很多因为没有得到投资而“胎死腹中”的公司,张欢他们还算幸运,最终得到了两家投资机构共120万元的投资款。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型创业公司,当时的这笔融资款已经算是“巨款”,但一些规模相当的竞争对手公布的融资数据却着实令张欢吓了一跳。

“有些甚至还没有实际产品而只有初级方案的公司竟号称融到了近千万元的投资,理论上来说没有投资机构或投资人会如此冒险。”张欢断定,这其中一定存在“水分”。而他深知,这种虚假的成绩,将给其他公司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就像你去挑狗,在一群同类的狗中,肯定会挑蹦得最欢、叫得最响的那只。”张欢笑言,这个例子可能不算恰当,但创业公司为什么要公布自己的融资数据,道理就是如此。

“其实当前并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对创业公司公布融资金额作出具体要求,公司公布数据都是自愿的,也必然是有目的的。”张欢表示,为了融资和公关效果,有些初始企业把数据做得很好看,一方面是误导消费者,一方面是误导投资人。

同时,这个好看的数据也会动摇其他同行公司员工的“军心”。张欢发现,公司里有员工在私下搜索这类公司的招聘信息。

张欢清楚地知道,创业公司招揽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公司前景要好,如果公司未来做大,这些老员工就是公司的元老甚至股东,员工都希望待在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公司融资额就是实力的体现,一般员工很难去判断真伪”。

 圈外·助推

虽然自己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投资额,但这一数字显然很难在众多创业公司中“出彩”,是否应该同样虚报数字,这一问题让张欢和朋友出现了分歧。

张欢觉得创业公司更需要的是产品和创意,没必要对外公布甚至去和谁攀比融资,研发好的产品,最终靠市场来获取更大的发展才是出路。

但朋友不仅主张应该对公司融资额进行宣传,而且要将数字“放大”,这样不仅能和对手旗鼓相当,同时便于赢得更多的关注,借机招揽人才。

真实的投资金额除了被投企业外,另一个知晓真相的就是投资方。张欢极力反对虚报的原因也是怕被投资方知晓并“点破”,到那时恐怕企业“会死得很惨”。

不过,在“谨慎”咨询了投资方后,却意外地发现对方对虚报之事不置可否,更令张欢意外的是投资机构的一番言论,“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做的”,张欢在那时才真正了解了这个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相较于投资方对企业虚报融资的“默许”,有些投资机构甚至会主动“鼓动”投资方虚报。

“创业者与投资方实际上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张晨指出,所投资的企业有着不错的融资金额,不但能吸引到更多用户,同时投资方也能借“眼光独到”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更为重要的是,高额的融资会助推带动下一轮创业估值的提升,估值越高,投资人越容易找到下一个“接盘侠”,获得更高的溢价回报。

不过,蔡小飞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随着虚报融资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有经验的投资公司都不会以创业公司提交的融资额为参考,他们在投资前会要求公司提交内部的财务报表及销售业绩予以考察。

“虚报融资额更多是企业为了自我营销和打压竞争对手。”蔡小飞直言,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一家虚报,别家就会效仿,不管这种做法是否是被迫的,最后只会导致行业内泡沫越吹越大,受害的将是整个创投领域。

66
124
0
37

相关资讯

  1. 1、懂得“先谋而求”的求职者胜算更多一筹4075
  2. 2、丈量工作效率的标准3104
  3. 3、职场:为什么每天工作累,却无法突破瓶颈!4516
  4. 4、企业发展:用什么把人留住?1856
  5. 5、一直存在压力的职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1368
  6. 6、互联网反腐简史1623
  7. 7、专家支招:内向人的有何面试技巧?1373
  8. 8、职业提升-测测职场交际中你缺乏什么4054
  9. 9、给职场“七傻”开处方928
  10. 10、求职面试恐惧症如何摆脱?2880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