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公司在早些曾经年做过一个数据分析,他们得出的结果是,固定资本投入的回报率是840%,而培训投入的回报率是3000%,换句话说,把一块钱用于到培训,可以为企业带来30块的收入,而做别的仅仅能收获8块4毛钱。在看到了培训能为企业带来这么大的好处之后,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更重视了对培训的投入,而根据国内权威市场调查机构赛迪顾问公司提供的2002年的数据,在华外企人均培训时间更是高达44小时/年,人均培训费用占到员工工资的5%。
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已经把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来做,曾经有一段时间,各企业做培训的负责人,见了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培训了吗?”,但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企业花了大力气去抓培训工作的同时,培训本身却没有为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抛开一些企业缺乏科学的培训操作手段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没有构建一种沟通培训的桥梁。
就我的了解,很多企业由于费用,以及担心训后员工流失问题的考虑,把培训重点放在了中高层领导身上。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这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问题也就自此出现了。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公司的高层领导听了诸如企业战略的课程后向中层、基层干部、甚至是一线员工传达一些新鲜的理念,下面的人初感觉不错,但总觉得离自己所从事的的岗位比较遥远,怎样把上级交的那一套变成自己的东西,总是学不会。于是,有些下属开玩笑地说:“领导是老鹰,在天上飞,高高在上,说的也是鹰语,而我们呢,没有领导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只能做地上跑的鸭子、鹅,说的是鸭语、鹅语。”
两者不是同一种语言,又怎么能形成共鸣,培训又怎么会有效果?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两个优秀的领导,是不可能将各项工作任务都圆满落实到位的,更不可能使组织繁荣昌盛。只有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让所有的员工都能成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精兵强将,各项工作任务才能得到有效落实,组织才能兴旺发达。因此,打造高效落实的组织,必须让所有的员工都能有系统地接受各种培训。不管他是工作在高层、中层,还是工作在基层。当然,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高层学的是企业发展战略运营,企业的留人用人;中层侧重于管理技能;而基层下属则更多的侧重于执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只是高层学习,基层干部员工不学习就会出现“鹰语”与“鸭语、鹅语”的现象,彼此搞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上级埋怨下级执行力太差,不明白自己的意图;而下级呢,又搞不清领导在说什么,认为是不切实际,老跟不上领导的步伐。于是出现不同步现象,“鸭子和鹅”总比“老鹰”慢半拍,赶不上对方,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和整体进程。
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困惑。他们通过创造富有企业特色的的多级培训体系,不仅关注对中高层领导的培训,对那些处于基层的员工也倾注了较多的精力。通过一层一层的培训,提高员工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帮助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毫无疑问为公司各种战略方针的落实,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助推器,让工作成果的达成更加顺畅快捷。
领导和下属都要充电,把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要同步前进。首先是要夯实基础,紧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苦练内功,清楚自己企业的现状,认清形势,推陈出新,使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建立转换机制,把学的东西用到实践工作上,转化成生产力,不要为学而学,要再功利些,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前面两步都已经做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制度和长远培训计划,分步骤、分层次、有目标地去学习,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老鹰”和“鸭子、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双方的步调再近些,形成共鸣、共识,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企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