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事可乐让培训变得极为灵活,员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若自感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完全可以主动参与到公司开设的相应培训板块中。这种“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培训方式,让每一个百事可乐的员工都尝到了甜头 他们可以有计划地让自己进步。而他们在接受培训后可以承担更重大的责任,促成了百事可乐在发展上的大步向前。
诞生于 19世纪 90年代的百事可乐,最初只是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和胃蛋白酶 (pepsin)及可乐果制成的,主要用于治疗胃部疾病。随着科技发展和百事可乐本身的“进化”,逐渐成为碳酸饮料,并成为可口可乐最强劲的对手。
百事可乐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一代代领导者英明的决策和百事可乐本身的口感,它迅速在消费者中间掀起浪潮,并成为今天的知名饮品。
随着一步步的发展,百事可乐已经成功跻身于世界 500强,并实现了营业额的逐年攀升。成就这一切的因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可培训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加速器。时任百事可乐饮料国际集团中国区组织能力总监的彭海涛表示,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百事可乐人才策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百事可乐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每个百事可乐员工都有均等的获得培训的机会,百事可乐选择的培训项目标准也是“量体裁衣”。
培训对于很多企业都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领域自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培训方案。当 MBA一度引爆企业培训这一领域后,众多知名企业,甚至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都纷纷将员工送出去读MBA,以求学习到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可是,百事可乐却并不主张所有人都去读MBA。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自身具备的潜质是否适合就读 MBA尚未可知,所以贸然派遣员工就读,等于直接把钱扔进了“无底洞”。
基于此,百事可乐不打算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以员工为主体,从员工的角度来甄选和制订合适的培训方案。如此做法,能让员工沿着自己的特长方向逐渐延伸,这也从侧面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百事可乐的培训,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上,而且提倡和鼓励员工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公司仅仅负责提供员工施展的平台。在这样的培训体系下,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了,自主性更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设定方案,步步为营,让自己的提升更有规律。
2001年,百事可乐在全球推出了员工职业发展旅程计划,每个百事可乐的员工都接受了入门阶段的培训。该培训主要是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能力现状,明确职业发展的兴趣和方向,设定在百事可乐的职业发展目标,制订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计划。同时,百事可乐在全球推出了名为 “MyDevelopNet”的内部网站,目的是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管理工具和信息。
一位名叫林键的百事可乐员工最初进入公司时就职于人事部门。在此后一年的工作时间里,林键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无论是思想还是工作技能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她的内心也开始有了更多、更大的想法。很快,她希望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她提出了到市场部去接受更大的挑战的想法。上级领导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在确定了林键想法的笃定性后,批准了她的申请。
就职于人事部门的林键在市场方面没有任何经验,但这并不能阻碍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进行,百事可乐在这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百事可乐为林键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让其参加市场部各个团队的活动,熟悉市场部的业务。最终通过个人的努力,林键融入了百事可乐品牌团队。
林键最终取得的个人成绩自然与她的努力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百事可乐为其提供了可以努力的平台。林键本人对百事可乐这种培训体制和员工职业发展体制交口称赞,她说,百事可乐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空间,让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充分的自主性规划。后期的林键每年都会为自己设置年度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在主管的辅助下制订实施计划,并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和反馈。
像林键一样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上毛遂自荐者比比皆是,百事可乐无一例外地给他们以广阔的平台和多种多样的机会。当然,单纯地给员工提供宽广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还不够,百事可乐自然洞幽触微,让每一级的主管对下属员工都承担起培训的责任,而公司会为这些主管们提供培训方案,同时也会更新他们的观念,以提高他们辅导下属发展的技巧和能力。甚至,百事可乐把员工发展作为这些主管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单单是百事可乐的高层,就连百事可乐的普通员工都知道,只有使员工保持与公司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双赢的结果。
三百六十度的培训、三百六十度的施展空间,让百事可乐的员工可以充分地触碰新事物,打造崭新的自己。
“自主性培训”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培训方案,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员工的自由度更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职业理想来请求公司制订合适、对应的培训计划。而从公司的角度看,员工一旦得到发展,个人能力登上更高的层面,他们即会为企业作出不可量化的贡献。这是企业之福。
顶尖的企业必然有顶尖的育人之道,良好的培训方案能够逼出员工的潜能,从而让他们推动企业大步向前。因此,企业领导者若能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并为他们正面个性的延展打造黄金般的培训法则,那么企业必将获得来自员工的“变相回馈”。企业领导者切勿鼠目寸光,认为这样的培训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无法推动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