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领导者,要领导好自己的下属,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首先就要学会知人善用,因才施“管”。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人才管理的 绩效。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效应 贝尔效应。他指的是英国学者贝尔有非常高的天赋,曾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一定能够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后来却甘愿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
这一效应给领导者带来这样的启示:领导者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能够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一、积极发现并利用下属的长处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人才管理上,积极发掘下属的优点,并加以合理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方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在一次工商界聚会中,几位老板谈起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位说:“我有三个不成材的员工,我准备找机会将他们开除。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公司出事;还有一个经常不上班,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另一个老板听后想了想说:“既然这样,那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
第二天,这三个人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产品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喜欢闲荡的人让他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务的分配和自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公司的营运绩效直线上升,生意蒸蒸日上。
在这则事件中,新的老板正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贝尔效应”,因为有英明的用人原则,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让它们各尽其能,做到了人尽其才。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则例子。
某广告公司在执行一个大项目,由于市场部人手吃紧,主管便把优秀的文案人员小王临时充用,由于业务不熟,小王在市场部出了一个小差错,险些对该项目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受到责备。
失意之余,小王在心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挫折感顿生,心想:“英雄既未遇到良时良地,不如归去。我凭什么在此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决然辞职,公司也因此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文案人员。
俗话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世上只有偏才,而没有全才,正确的用人之道,在于求其人之长,而不在于求其人为“完人”。你用他的长处,他就是“能人”;反之用其“短处”,则他就是“笨人”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你用他的长处而忽略他的短处,会让他产生知遇之感,从而竭尽全力地工作;反之,则不然。
世界上只有无能的领导者,没有无能的下属。高明的领导者应该发现员工身上可用的地方,明白每个人的才能,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他的效用。是金子就要发光,是人才就要发挥其才,这是一条最起码的用人原则。如果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遇到不同的事,用不同的人,自然能收到最大的效用。
二、用人要不拘一格,因人而用
证明一个领导者会用人的表现,就是他用人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因人而用。反之一个领导不会用人的表现,就是他用人拘于一格,没有变化,死气 沉沉。
清代诗人龚自珍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如果领导者用人拘于一格,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又有什么用?事实上,拘于一格,不敢大胆用人、灵活用人的领导者随处可见。
他们的做法往往使得人才无法尽其所能,间接地使企业失去生机,失去竞争力。造成这种后果的领导者,实乃罪者。要想避免失败,避免成为企业衰退的罪人,领导者必须矫正不良的用人心理,及时灵活用人,不拘一格地用人。
要知道,人才从来都是培养而成的,对他们应当放手任用。办事情完全在于任用人才,而任用人才全在于冲破原有的格局,例如柳传志任用杨元庆和郭为等一批年轻人。如果拘泥于资格,那么一个人往往要到昏乱糊涂的老年才会得到重用。
“不拘一格”的关键是要领导者冲破陈旧观念的条条框框,融入现代企业“寓杂多于统一”的最高用人原则,力戒排斥异己、唯亲是用,而应该以企业利益为重,因事设人,因才而用。
我们提倡领导者用人不要迷信文凭,但有的企业领导者却反过来走极端,对文凭不屑一顾,这同样大错特错。文凭虽然不是一种保证,但却是一种参 考。既然文凭是参考,那么什么才是人才的保证呢?简单地说,就是人才中的“才”字。
领导者要从事业的高度出发,重视、认真谨慎地挑选人才。如果将这件事情视为儿戏,把它看成是简单而容易的事,那么不但事业受损,个人也将饱尝用人不当的苦果。
在使用人才问题上,是唯贤是举还是唯亲是举,是鼓励人才成长还是压制人才,是论资排辈还是不拘一格,是玩弄人才还是尊重人才,历来是一个企业事业兴旺与衰落的重要分水岭。人用得正确,就会使从善者如流而来,大批人才拥到身边,事业就必然兴旺发达;人用得错误,贤才会远离而去,而一些奸佞好事之徒就会聚集左右,必然导致企业逐渐腐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