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地址在重庆市黔江区红军路濯水古镇。濯水景区位于黔江区南部,距离黔江城区、飞机场、火车站约20公里,渝湘高速公路在此设有互通。
一、重庆黔江濯水景区地址
黔江区红军路濯水古镇
二、简介
濯水景区位于黔江区南部,距离黔江城区、飞机场、火车站约20公里,渝湘高速公路在此设有互通。景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主要由濯水古镇、蒲花河现代农业体验园、毕兹卡水乐园、蒲花暗河4大板块组成,其中,濯水古镇和蒲花暗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将整个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濯水古镇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具魅力名镇之一。旧名濯河坝,在先秦时属楚国,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晋“永嘉之乱”后“没于蛮僚”,明清时属酉阳冉土司管辖。这里的集市贸易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传承、融合和发展,巴楚文化、军塞文化、商贾文化相互交织,成就了濯水这个独具特色的土家风情小镇。
水师城门
濯水有一千多年的土著和土司统治历史,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即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很长一段时期,这里是长江以南进入武陵山区的第一个集镇,第一个塘铺,第一个驿站,第一个关隘,驿道、商道、盐道必经于此。水师城门是往来客商进入古镇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防御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看到的水师城门,是比照原样复建的。濯水古镇像这样的城门共有三座,全部为拱形结构,底座由砖石垒筑而成,坚固无比;而上面的城楼,则为木质阁楼式,美观大方。三座城门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红军渡
以前曾是阿蓬江上两大官渡之一,是两岸往来、货物装卸的综合性码头,濯水的繁荣多半依赖这一优势。1934年5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部队从这里横渡阿蓬江,成功奔袭了彭水县城。当时濯水30多名船工,集结了17条木船,人歇船不歇,不停运送,直到傍晚才把红军将士和物资全部平安运送过江。当天,还有30多名濯水青壮年参加了红军队伍。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濯水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赛,这里就成了龙船码头。
徐廷泽故居
1928年,爱国将领徐廷泽就在这栋房屋里出生。1963年6月2日,身为国民党空军第二联队11大队43中队上尉飞行员的徐廷泽,带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与敬畏,毅然驾驶美制F-86F喷气式战斗机从台湾新竹直飞福建龙田,主动回归。他的义举,是濯水人天理良心的生动诠释。徐廷泽归来后,国防部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校军衔,并奖黄金2500两,先后担任解放军空军某航校飞行团副团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副校长等职,1978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他所驾回的“佩刀”歼击机现在保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突击步枪陈列在重庆市警察博物馆。
天理良心展览馆
天理良心是濯水的灵魂,是濯水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为弘扬濯水人最基本的道德遵循“天理良心”,景区特建设此馆。通过这个展览馆,可以对濯水的社会文化、商贾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
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展览馆
湿地公园展览馆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和场景,介绍阿蓬江两岸的湿地、峡谷、温泉、溶洞、天生桥、大漏斗、地下暗河等自然景观,宣传湿地的价值和湿地保护的意义。
三宫六院
与古代皇帝的三宫六院不同,指的是濯水的三大会馆建筑和四大家族所留下来的深宅大院,是濯水古镇建筑的核心和灵魂。
余家大院
又称八贤堂,是清朝乾隆年间余姓进士的宅第。余家大院为什么会被称为八贤堂呢?八贤堂原本是宋哲宗元祐年间供奉功绩、道德俱佳的八位贤士的地方,余氏先祖余靖就是当时的八贤之一。宋时名相范仲淹因直言犯上被皇帝贬黜时,余靖因上书谏言,也被贬黜,并由此出名。余靖的后人引以为傲,就以八贤堂为堂号,以纪念先祖。《余氏宗谱》用“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来形容余家人才辈出的情形,濯水当地人也流传有“余家的顶子”的说法。
余家大院两侧是青砖砌的封火山墙,马头墙角则用青石筑成,墙上装饰兽头,用来避邪镇煞,院内的建筑是穿斗式全木结构。原来的大院共三进,第一进是商铺,第二进是祠堂,第三进是住房。三进院落内共有五个天井,除沿中轴三个外,靠南面封火墙还有两个挂壁天井,是古镇上天井最多的一个大院。传说苍天有五只眼睛,这五个天井象征“苍天有眼”。
万天宫
清朝初年,濯水有万天宫、万寿宫、禹王宫三大会馆,但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有万天宫和万寿宫了。如今看到的是修复后的万天宫。万天宫原本是集川主庙和四川会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川主指的是主持修筑都江堰的李冰,他封号为“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除此之外,万天宫内一般还供奉蜀汉昭烈帝玄德(刘备)、关圣大帝关羽、桓侯大帝张飞等。这里也是濯水本地商人、民间社团组织聚集、议事和交流的场所。
濯水的万天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其建筑规模在濯水三大古会馆中是最大的,在濯水的古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意义。门楣上用青石斗拱修建至顶,正中阴刻“万天宫”三字。
龚家抱厅
龚家抱厅修建于晚清时期,是西南地区少见的抱厅结构的古建筑。这里也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龚沛光的故居。渝东南一带土家族的建筑主要是吊脚楼,龚家抱厅也不例外。整栋建筑依山就势,临街一面只有一层,临江一面则变成两层,吊脚接地。在街上看,楼的正面是朝着街上;从江边看,楼的正面又朝着江边。上面修了一个四周通透的屋顶,形成一个冲天阁楼,给抱厅带来了极好的采光,同时又可以遮风挡雨。这一建筑形式极为罕见,是土家吊脚楼建筑中的珍品。
烟房钱庄
烟房钱庄包括濯水汪家的两大产业:烟房和钱庄,是濯水古商埠建筑“商住一体”的典范,也是开间最多的大院,体现了徽文化与土家文化在濯水古镇相互融合、相互促生的历史。
生产烟墨的烟房。以前阿蓬江两岸遍地都是油桐树,每年可收获大量制烟墨的原料——桐籽。明清时,这一带到处都建有烟房,在烟房里把桐油放灯碗里点亮,再用碗悬吊在灯火之上,把积成的烟灰送到濯水进行加工,就可以制成写毛笔字用的墨了。
当时,来自古徽州的商人詹信安带来了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在濯水一带形成了桐籽收购、榨油、烟墨生产、徽墨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方便在全国交易和汇兑,濯水当地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和詹信安又开办了这个钱庄,并发行钱票。目前存世的钱票有1903、1904、1905三种年份的版本,长225mm,宽95mm,画面分三个部分,最上面为蒲花河山水风景图,中间是濯水官宦商贸图,其下为十孝图和《金钱歌》,是我国清代私票中的典型代表,也是重庆市所发现并有实物存世的最古老纸币。其中,十孝图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使用十孝图为图案的钱票,可以看出濯水人“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也是研究中国民俗学的珍宝。
烟房钱庄内有三个天井,呈倒“品”字型排列,体现了“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思想观念。整个钱庄分为前店、起居、银库三个功能区,布局很是科学合理。
汪家作坊
汪家是当时镇上最大富商,经营多种加工业,不但和徽州的商人詹信安合办了烟房钱庄,还有三个榨油作坊。人们用“汪家的银子”来形容汪家当时的富有。汪家拥有的房产,一度占了整条老街的三分之一。
汪家作坊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是四进三天井院落。房屋为砖木结构,融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从建设的空间布置上看,作坊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第一进前店与街平,而后面两进的作坊和住房却高出了几十公分,形成“前店后坊”的形式。
汪氏家族不但产业巨大,还十分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汪本善了。汪本善是镇上第一个大学生,我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中科院研究员。这栋房子便是汪本善的故居。
这栋吊脚楼依河岸坡地而起,共有五层,是濯水最高的吊脚楼,也是古镇上唯一有封火山墙的吊脚楼、唯一可透过这里的大门和地下通道看到江景的建筑,被称为“濯水第一楼”。从这栋楼的内部,可以直接下到江边。汪本善故居不仅是濯水曾经繁华的商业标杆,更是濯水的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
樊家大院
樊家大院为砖木结构的三进合院建筑,纵深空间布局严谨序列,房屋造型独特,各进呈梯级移位,从大门、二门、过厅、堂屋直至后院,由宽敞到紧凑,递次变化。
樊家大院最特别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临街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不设大门,是古镇上唯一没有大门的大院,意思是此处没有门槛,不论富贵贫贱,都可以到此免费求学。二是大门外连接了这个过街凉厅。目前在全国的古镇中,只有四川的犍为和濯水尚存这一建筑形式。
李家老街
处于渡口、古道和军事要塞地位,濯河坝集市贸易逐渐形成。明清时,濯水渡成为旧酉州四大官渡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驿站。濯河坝古驿道兼作商道,旧川东地区南下商道必经于此。李家老街曾经是濯水主码头上面最繁华的街市,茶馆林立,商业繁华,1982年的一场特大洪水让这里一切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后来在其原址上复建的。濯水李家为草圭堂李氏一支,李家后生李永端是一位抗日名将,在川军中曾担任副师长、参谋长等要职,曾率领川军将士参加淞沪会战、马当要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1943年,在上饶对日军作战中阵亡,年仅43岁。其夫人杨媲辉和儿子李庆高、李庆林一直居住于李家老街。
万寿宫
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最初是为了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而修建。后来江西人在外地经商,为求保佑,在一些重要的客居城镇建起了万寿宫。万寿宫曾经规模极大,如今仅残存了它的一小部分,就是这座戏楼。戏楼建筑高度15米,总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也是土家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结合。
如今这里不但是濯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濯水人娱乐、聚会的主要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的传承、演出阵地。清同治年间,当地戏迷借鉴其他剧的唱腔,加入濯水本地民间戏剧和音乐元素改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称为“后河古戏”。
“半台锣鼓半台戏”是后河古戏的一个特点。锣鼓分轻重缓急,注重唱念做打,有曲牌上百种。唱腔分南北上三路,感情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悲壮凄凉,有的戏耍幽默。道白以濯水地方方言为主。
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沧浪桥
沧浪桥是横跨古镇内河、阿蓬江和蒲花河的人行风雨廊桥,全长65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风雨廊桥。因其造型和修建年代不同,又可分为四段欣赏。第一段为“濯河怀远”,桥长310米,桥上建有一层塔亭,最高处为中心阁楼。整座桥体应用重檐、歇顶、土家点将台、檐口升起与多层举折等手法,创造了统一而有变化的桥身形态,造型尤为古朴典雅。
濯水风雨廊桥第二段为唐钟长韵,桥长105米,中央钟楼部分四层,高26米。该段由廊道与钟楼构成,中心位置高耸重檐歇山顶式钟楼,悬挂仿唐铜钟一口。
濯水风雨廊桥第三段为彩虹伏波,桥长97米,该桥跨越蒲花河,由单拱桥体与曲直结合的桥身组成,线条曲折优美,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
濯水风雨廊桥第四段为蒲花飞龙,桥长146米,立面以龙的整体形态为创作原型,曲线屋顶,现代格栅桥墩,隐喻与水相生的飞龙跨河腾飞。
整座风雨廊桥,从濯水到蒲花河岸,通过廊桥联系两岸,借助廊桥的造型变化,寓意着蒲花两岸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精神。从传统走出,迈向未来!不仅为世界第一长度的廊桥,在形态上、结构上、工艺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式与欧式的结合,东方建筑美学与西方建筑美学的结合,更是传统木质廊桥与使用胶合木和钢架相结合的全新的结构方式,实现了建筑上新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