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你们HR会不会很牛?”她虽然天天和HR打交道,却不了解HR,我说:“HR不是两头受气的背锅王吗?”
她说:“似乎是吧,我感觉我们的HR特牛,请他们办点事都是爱理不理的德性。”
我说:“请人办事,就是请人办工作内容之外的事,同事之间都是工作关系,没有建立私人关系,他为什么要帮你?”
她沉默,我觉得她是朋友,需要点一下她,继续说道:“你们部门经理平时和人力资源经理走动吗?”
她说:“不常走动。”
我说:“那就是了,职场中关系到位,一切好说;关系不到,不拒绝你也可以敷衍你,同事可没有义务帮你。”
她也许确实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本能地说了句“臭不要脸”,结束了这次聊天。
不讶异她的反应,因为五年前的我和她一样,认为工作的事情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讲关系等于是歪门邪道。我只是有些遗憾,许多有天赋、有能力的职业人并没有早点看清“职场关系”的本质——和有工作关系的“陌生人”(同事)——合作来完成工作的关系。
当我们请求陌生人的帮助时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一般情况下,举手之劳还是会帮的,但那些费时费力又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他们一般会拒绝。其实人与人之间最慷慨的行为是给予时间,当我们的关系不到,多数请求说不出口,也不能奢望他人凭空施以援手。
“同事”是一个社会关系,说白了除了我们在一起工作之外,没有太多的联系。想要同事愿意给我们提供工作内容之外的帮助,首先要建立和同事之间的联系(这里用“联系”代替“关系”也许大家会舒服一些)。最理想的状态是,和同事成为朋友。当然,事实上我们还真不能和某些同事做朋友,那我们至少应该向“和同事成为熟人”这个目标努力。有两个比较好操作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混脸熟,叫“刷存在感、刷声望”。利用刷朋友圈的空闲时间,去兄弟部门转转,下午4点带上一些平时在家里不会吃的零食,就可以让你与兄弟部门和陌生同事建立一次简单的联系,寒暄用时5分钟,简直不要太划算。
第二个方法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和电梯时间。“玩偶遇,玩封闭式问题游戏”。与其在电梯或走廊里视而不见,主动搭讪同事,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对双方联系的加深是有益的。
在几分钟或几秒钟要完成一次交流,进行封闭式问答是最好不过的了。作为HR,这个时候就需要来提高封闭式问答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所有职场人都需要掌握的,提出的问题对方不需要思考就能给出答案。
切记,最好不要展开变成深度对话,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我们并不了解彼此,不说错话比乱说话要好一个世界。如果对方兴致来了,开始表现自己,这可以视作意外的惊喜,我们只需专心倾听,适时用“哎呀,真不巧我现在要办点事,有空我俩得好好聊聊”之类鼓励式的寒暄结束对话即可。
除了封闭式问答,还可以用赞美来开始对话。我们知道人无完人,但不妨碍我们发现别人的亮点,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可以称赞对方的服饰、品味、气质、敬业等等一切可以被称赞的地方,没有人不喜欢赞美,只是我们对于赞美对方的话,至少应该有60%的真诚,不然就会被轻松识破、弄巧成拙。如果平时的一句话能给同事留下好印象,那么他在工作时就很可能为我们开便利之门。
不善言辞的同学可以从练就自然的微笑开始,微笑使人放松,使人有好心情,没有人愿意和面无表情的人建立联系。试想我们愿意帮助的人,一定是对我们不吝微笑的人。如果我们在同事的印象中总是微笑的,那么他在工作时很可能会对我们伸出援手。
在使用以上两个方法时,要注意一个人性的事实:一般人对于目的性强的社交都是有抵触情绪的,关系的建立是长期的,比起“临时抱佛脚”找人帮忙的尴尬,平时与同事建立联系是值得我们长期地、随时随地去做的事。
当然,笔者在这里并没有教大家去谄媚、刻意讨好他人,小人之举我们不齿。建立彼此相互熟悉的联系是有助于加强现代职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找到一种熟知的认同感,会使我们的工作压力骤减。如果我们平时不付出几分钟时间去建立与同事之间的联系,那么在我们需要帮助而被拒绝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同事呢?那个高高在上的牛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与同事建立联系,无形中提高了我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结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领导力的表现。小到部门,大到企业,所谓的不和谐不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对话产生的矛盾吗?
“我以为曾经领导力意味着强权,但今天领导力意味着合作”,诚如甘地所言,今日之领导力已可等同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且不论晋升加薪的职业规划,就眼前来说,团队中最被认可的能力恐怕就是让同事觉得:“我和你熟,下次开会我愿意坐你身边”的能力。
如果只能说一个职场注意事项,没有比做一个同事都愿意帮助的人更重要了,做更加优秀的自己,从与同事建立联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