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坚持微小进步
小洁、小志、小峰三位小伙子同一所学校毕业,同一个班级里读书,同时进入公司,这三兄弟关系特铁。入职后,小洁作为曾经的班长,一直扮演着领队的形象,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工作,摽着劲儿努力。
三个月后,小洁明显后劲不足,由于前期用力过猛,导致后劲跟不上,情绪和工作效果双下降。小志情绪还比较稳定,工作效果也渐渐超过小洁,只是急于出成绩,做事有点粗糙,可瑕不掩瑜总体不错。小峰就不成了,前面没发力,后劲也不足,眼看就成了三人中最差的。
就在小峰要放弃的时候,主任找他谈话,对他说:“你是有进步的,只是比别人慢一些,这并不能说明你不适合这个岗位。你只要坚持这种持续的进步,不用管进步的步伐大小,就没问题。”小峰觉得自己根本没办法和别人比,想放弃的心思越来越强烈,只是见主任这么帮自己,也就没好意思说出来。于是他按照主任的话,每天对自己多提一个小要求,每件事给自己多提一个完成条件,每个月读一本专业类书籍。
半年后,小洁因为业绩不理想,又找不到破解情绪低落的办法,更不能接受成绩低于兄弟们的现状,主动离职。而小志做事马虎的毛病在后期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业务操作中,后遗症比较多,牵扯了大量精力,导致成绩一般。而小峰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却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对工作要求在不知不觉中上升了许多,成为三个人中业绩最优的。
职场上的进步不能看一时,小峰就是用“坚持”微小进步,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当我们过于关注当下,把力气全用在前半程了,后劲一定跟不上。与其跟别人拼爆发力,不如避其锋芒小步快跑更有效。
拼一片不如打一点
秦燕和同班的两位同学在同一家公司实习,随着工作的深入,她们都听说公司最终只会留一个人。竞争就在三个好同学之间悄然展开。
作为电销小组成员,每天打电话不仅要多,成功率还得高,这不仅考验她们的耐心,更考验她们的学习能力。毕竟刚出校门,产品性能、质量、适用性一无所知,岗前培训的东西都没来得及消化,用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
为了尽快掌握,秦燕每天下班就钻到产品部,问了这个问那个。对于电销技巧,秦燕更是着急,她从小腼腆说话小声,做现在的工作有难度。于是,她每天早班晚走,晚班早来找老员工学习。而对于营销理论她也不放过,买了十几本书,天天看到眼睛实在睁不开。
即使是这样,秦燕并没有感觉自己比别人进步快,反而是休息不足精神难以集中,出了几次小错误。同学凑一起商量,最后留谁我们决定不了,可大家这么乱拼自损更大,倒不如专心下来各自发挥优势,专一补充自己的某一方面更好。放松了心态,秦燕发现学什么都掌握得很快。由于自己悟性好反应快,就专心学产品知识,把其他的放一放。
几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努力,工作成绩也明显提高,最终企业把三个人全部留了下来。
企业看中的是能力,当我们刚刚进入职场时,想瞬间变成全才根本不可能。与其在全面性上花精力,不如集中精力补充好某一方面,这样先立住脚跟再谋求发展,比一味较劲更有成效。
做得勤不如做得对
樊志军总结了入职三个月的工作心得,那就是“做得多错得多,不做保证不出错”。从入职那天起,樊志军就用任劳任怨武装自己,每天早来晚走努力做事。不光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还主动帮助其他人。可就是这样,居然把工作干丢了。与小樊有同感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都是听了家长的话,到公司好好表现多干少说,最终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小樊入职后工作的确非常用心,部门里什么事他都主动伸手,能参与则参与,不能参与就打下手。可是,问题也来了,几次做事中出现情况,他向领导或者同事求助。结果却是领导先是客气地“你忙自己的吧”,到后来根本就是数落他,好像他多管闲事了。同事也是,你主动帮忙,出了问题就都怪你。
要说小樊做事主动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就在于新人对于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尚不熟练。这就导致了,本来就忙的事,你不会做却硬要做,最终忙中出错。所谓的进入职场要好好表现,并不是能不能干的都伸手,而是要量力而行。做十件错事,不如做对一件事,这就是职场规则。
职场并不是陷阱,也不是角斗场,只要摸对路数,走对步伐,你就能占据主动。作为职场新人,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但一定要做到学要精,做要对,步要稳。
当我们试图全面进攻的时候,心里要清楚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融入团队、形成优势、点面结合、有条不紊才是制胜之策。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只要你能做到,你就会积少成多获得长效收益。目标再大也要靠每天的努力来完成,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来实践,所以放下焦躁的心,用良好的自制力做好每天的事,你就是那个未来的职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