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友来电,跟我说她工作上的事。她已经为某件事情纠结了一个月,有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想听听我的意见,看看如何为好。
原来她所在的单位正面临机构改革,当时有两个选择,留在公务员队伍,工作内容与现在一样,但薪酬会比现在少20%;另一个选择是分流到企业,工作岗位还无法确定,但薪酬维持不变。
当初因为薪酬会降低,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与专业选择了离开公务员队伍去企业。但后来发现,留下来的人并没有降薪,而且听说,她当时还极有机会升一级,担任某个领导岗位。而一边去到企业,现在岗位还不确定,但肯定是与自己原来的专业无关,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这下她觉得顾此失彼了。两边的好处好像都没占到。
我跟她分析,为什么当初不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她告诉我,因为女儿在国外读大学,经济压力很大,所以把金钱摆在了第一位,说到这,她有点泣不成声,她觉得自己好像为家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牺牲了自己,特别委屈。
那么,现在还有回璇的余地吗?她说可以是可以,但是这边已经找了关系,企业这边的老总答应给她安排一个比较好的岗位,但需要等待。如果再倒回去,升职的位置是没有了,这边又把企业老总给得罪了。可是这个等待的过程实在太纠结了,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岗位等着我,后面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最后,她说,算了,就等着吧,任人宰割了。
这本来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结果怎么就变成了没有选择了呢?为什么这样选择的结果那么让人纠结呢?
1. 对没有选择的机会不甘心。
当我们做出选择时,会有一个机会成本,也就是我们放弃的机会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这个消失的收益会在做出选择时已经体现。当我们仍然抱着这个已经放弃的收益而念念不忘时,我们就陷入了后悔、惋惜、自责的漩涡,没有力量去面对新的选择。
2. 对已选择的机会不敢承担责任。
选择后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惊慌,我没有办法把握现在,更没有能力掌控未来。所以,经常有人会在面临选择时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当他认为他听从别人的意见做出的选择不正确时,就有理由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你看,都是你给我出的主意,让我失去了那么好的工作机会,让我失去了婚姻,让我失去了升迁的机会等等。
其实,最终做出决定的是你自己,你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勇敢的走下去。
什么都想抓住,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什么都把控不了。“舍得”两个字道出了选择的真谛,有舍才有得,必须懂得放弃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当手上抓的东西太多,可能未必是自己需要的,反而成了生活中的负累。这或许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能够被大众所推崇的原因吧。
贪婪让我们总要想要拥有的更多,但我们又没有能力去支配这么多的资源,造成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如陀螺,却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
跟随自己的心就是最好的选择吗?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通常会说,我不想做选择,这个选择太难了,我就跟随自己的心好了。这其实是一种放任自流,你真的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当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经验、那么多的阅历、没有对自己充分了解时,跟随自己的心就是给自己一个放纵、任性的借口,我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环境或他人了,我从选择的囚徒困境中得到了解脱。
当面临选择时,如何去做选择呢?
首先列出资源清单:将所拥有的与当下需要做出选择的事项有关的资源列成清单,包括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并思考每一项资源能够给选择带来什么样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影响。
外部资源包括你的经济状况、你的人脉资源、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工作经历等等。
内部资源包括你的相貌(有时候这个也是一项优势资源)、你的身体条件、你的学历以及学习能力、你的情商、你的心理品质(决定了你承受压力的能力)、你与人交往的模式等等。
在做出重大选择时,你可以邀请你的朋友或亲人参与分析你的资源清单,看看对自己的分析是否客观。比如,你自认为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但实际上你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你其实可以去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综合多方位的分析,可以获得更为客观的对自我的认识。
然后,权衡利弊,做出合符当下的选择。为什么是合符当下的选择呢?你当下最需要的是钱而不是理想,你就选择能够让你赚较多钱的职业;你当下已经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钱很重要,但已不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你就选择你喜欢的职业;你当下最重要的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你就做好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一步一步践行。回头来看,也许那未必是最正确的选择,但至少是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出选择后,我要跟没有选择的那个部分在心理上做一个告别,放弃也是一种勇气,然后才有力量去面对新选择的不确定性。实践中,开始运用所拥有的资源去做好规划,踏踏实实地实施,如果偏离了方向,或者发现当初的选择的确是有问题的,承认错误,再次做出新的选择。
人生路由一连串的选择而成,几乎每时刻都在为做出选择琚判断。有选择的生活是幸福的,而真正做出选择有时又是两难的,我们必须舍弃一些什么才能够获得新选择带来的机会。因此,人生中真没有太过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