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重要?
雪球上有一张帖子,其中有几个例子讲的是企业员工犯罪“年轻化”的倾向
设想一下,假如你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找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进去后却发现公司的生意并不那么合法,可你一想,老子反正是打工赚钱,工资也不多给一分,而且工作内容也不涉及违法犯罪部分,关我屁事。
可对照法律相关规定,你就too young too naïve了。
如果这家公司就是为了诈骗犯罪而设立的,那就不是单位犯罪,而是自然人共同犯罪。那么涉案员工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参与诈骗活动的,比如管理层、销售、财务,这些人肯定逃不了;剩下的都是属于提供技术帮助的,这些人能否定罪,关键看主观上是不是知道公司是干嘛的。
而这个“主观”也是办案机构认定的。你说你不知道?你工作半年了,一个部门的同事都知道了,就你不知道?这个“傻白甜”的人设,明显不合理。
当然,大部分入错行的职场新人,也没那么倒霉。可能只是丢失了一份工作,但对于你的职业生涯而言,这可能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最近被天天被网贷公司追贷。可想当年,他也是亲戚聚餐时的正面话题人物,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刚刚工作一年,就买了奔驰。
我一开始挺奇怪的,那两年楼卖得好,但一个刚入行的小朋友,能这么赚钱?后来才知道,他跟案场经理串通,把自然访客算成自己的客户,坑得是公司的钱。
事情败露后,虽然赔了很多钱,才没有让公司报警,但一个年轻人,就这么被毁了。经历了一个月几万收入的时光,自然对正常工作的几千月薪提不起兴趣,一心想着赚快钱,贷款做网商,可吃下了货,又不好好卖,最后满身债务,很多亲戚都接到了威胁短信。
很多人都说,第一份工作重要,但一般都是从“怕入错行”、“收入差距大”、“公司有没有机会”这些角度说的。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关键,入错行不怕,90后一半都有转行的经历;起薪低不怕,几年后跳个槽没人知道你之前的薪水;小公司也不怕,可以培养“多面手”能力,几年后照样进大公司。
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工作中表现出的价值观,我称之为“工作观”。它在你职业的前几年固定成型,之后是很难改变的。
二、工作观是如何被扭曲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银行,而且在柜面工作了整整三年,虽然从性格上说,我很缺乏银行柜面工作所要求的细心和耐心(对的,你们经常看到的那个说话极其简洁态度极其傲慢的银行工作人员就是我),但这段最初的职业经历对我之后工作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
我虽然是个粗心的人,但在工作资料的整理方面却很在意;
我经常会犯一些小错,但在容易引发大错误的方向上,却非常敏感;
我对钱没什么感觉,但非常喜欢理财与投资;
我天生对数字不敏感,但对数字的逻辑很敏感;
……
除了这些工作风格之外,最重要的是“工作观”的影响:
银行是标准的“慢行业”,对新生事物极其谨慎。在银行的几年,也看多了风光一时,银行一逼债就原型毕露的公司,看多了借钱时胸脯拍得震天响,拿了钱就不知所踪的生意人。
所以,虽然我日后所在的行业都是文化、营销、互联网等等“快公司”,我却对所有的“风口”行业,对所有需要资金杠杆的行业都有一种天生的警惕。
第一份工作中的所有经验都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公司架构与管理制度会影响你日后对公司工作环境的判断标准;工作流程会影响你日后的团队协作意识;上司的领导风格会影响你日后成为管理者后的领导风格。
我看过一篇资产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写的文章,建议新人的第一份工作不要选择进私募基金。
因为私募基金业属于金融行业的高薪职位中对学校背景没那么挑剔,相对容易进去的,所以很多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从私募基金开始职业生涯。但这个行业有两个明显异于其他金融行业的特点,
第一,公司的短期赢利取决于资金杠杆的运用,更要命的是,这个行业有很多灰色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让公司和员工名利双收。
第二、员工的能力极其依赖天赋,很多人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也无法通过加班加点来获得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在人生的第一份职业中,就发现工作上的正常努力无法获得“正回馈”,这会对你的“工作观”产生致命的扭曲,投机心态就会在你日后的工作中,影响你的投入状态。
(这里只是说某些行业不适合成为新人的第一份职业,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工作观”,还是可以进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离开广告行业后,来到了电子商务行业。有一段时间公司自建客服团队,前前后后招过几十个女生,我观察过她们,发现一个规律——做得好的,基本上是从别的行业转行的,而做得不好的,基本上是从一毕业就开始做客服。
仔细分析原因,虽然每一个淘宝买家都会跟客服打交道,但正常的买家就是一个ID,只有少数“非正常买家”才占据了客服大部分的沟通时间。
这些“非正常买家”,有“买了18件衣服,旅游时一天一套,最后全部退货”的;有为了逃避“无理由退货”的运费,而故意损毁商品的;有买正版退假货的;有用差评威胁三倍赔偿的;还有无聊就是为了骂骂客服的……
当你接触社会的第一年,天天都是跟这些恶意满满的人打交道,公司还规定你:不准跟消费者发生争执;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要笑脸相迎;即使公司自身有错,也不能在对话中给对方抓到把柄……
别说是“工作观”,就连“人生观”都要毁了。
好的“第一份工作”,撇开薪水、公司规模等显性要素,从“工作观”的培养上看,我觉得还有三个重要标准。
三、从“笨行业”和“慢公司”开始
第一份工作,更适合从“笨行业”、“慢公司”开始
十几年前,我在广告行业招人时,常常回避一些一毕业就在广告行业的人(大公司除外),因为这个行业当时还很新潮,发展速度很快,有很多不规范的操作。而大部分新人一入行,就开始直接被要求接客户出成果,很容易把这些行为看成是天经地义的。
风口上的企业,赚的都是快钱,它会大大提高新人做事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值。但实际上,即使是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风口上的行业也只是极少数,即使是风口上的行业,过了一两年也会重归常识。
一个创业园区的管理者写过一篇文章,讲园区内的“创业老将”们,他们牢牢地把握着每一次风口,一年前还是做“区块链”,半年前转型“芯片研发”,最近又在搞“人工智能”,而这正是他们两年前干的事。而所有的成果,都是PPT。
这个行业被戏称为“To VC”,他们幻想着,哪一次能押中宝,融到一大笔钱。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从入行第一天,他们的“工作观”就牢牢锁定在这种“快机会”上。
而那些存在了几十年的“笨行业”和“慢公司”,积累了很多制度,看上去很没效率、甚至感觉在消耗一个人的生命。可这些管理智慧,才是这些行业存在了几十年的原因。
四、从“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开始
第一份工作,你需要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最没效率的事情。
我在《少主接班攻略》一文中讲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公司少主富二代的第一份工作,最不适合的是在自家公司的高层做事,最适合的是管理咨询公司。
在自家公司的高层做事,接触到的,要么是马屁滚滚,要么是内部派系斗争,而很少有高层决策的过程与细节;在管理咨询公司,一两年时间接触到的不同类型企业可能比一般人一辈子接触到的还多,而且可以看到很多失败企业的反面案例,有利于你从整个公司的生命周期来考虑自己公司的生存价值。
普通人同样如此,在职业生涯的初期,“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比用巧劲更合适。
有些时候,前辈告诉你这里有个坑,你也不能远远地绕过去。当然并不是让你傻傻地往里跳,而是冒着掉坑里的风险,走近了看一看。否则,下回没人提醒,你还是会掉下去。
五、从有尊严的工作开始
第一份工作,你需要职业尊严。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分析一个人的相貌对他做事心态的影响。我就想,马云的奇特相貌确实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包括众所周知的应聘肯德基服务员失败,但好像也并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啊。
后来想通了,因为马云的第一份职业是大学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相比而言,相貌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很多人觉得,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嘛?但你想,你这一辈子,有一半年纪要工作,你这一天,一半时间在工作中,如果你一在半的时间里失去尊严,为了保持心里上的平衡,在另外一半时间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拿回”你的尊严呢?
“只为了钱而工作”是一个扭曲的工作观,而这个工作的形成,又往往与你的第一份工作有关。
所以,我特别不建议把房产中介、入户推销、电话营销、客服这一类职业,开始职业生涯,这一类工作往往要不停地被灌输一个价值观:只要能赚到钱,做什么都可以。
有人要反对了,谁的职业不是从低三下四的最底层开始的呢?
错了,职业和职位,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电影《时尚女魔头》中,女主角给时间主编当秘书,父亲非常不理解:“你拿着低得离谱的工资,给人跑腿打杂订外卖、甚至干家务、这是一个法律系的高材生干得事?”
而女儿的回答是:“你不知道有多少女生想要这个机会,只要坚持下来,所有的时尚品牌都能为我打开大门。”
一个有职业阶梯的行业,才值得你用暂时牺牲换取长远的利益。
但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一开始时无所谓的事,却成为你一生的桎梏。
一个在央企工作了一辈子的高管给新人中的女生的建议是:不要和你的上司和更高级别的同事有任何暧昧的举动。
如果给别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你即便凭本事得到的加薪、晋升等等成绩,也会被别人说成是靠上床得到的。
更糟糕的是,一旦别人相信了,正直的上司就会为了避嫌而不敢提升你;而其他的上司,就会拿上床跟你交换。到了这个时候,除非离开公司,否则你就算再有能力,也只能靠上床来获得事业上的进步了。
第一份职业的作用,很像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的概念,一旦你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进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怪圈,想要走出去,得付出比你得到的高几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