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万科的一次讲话中说:今天我们面临的转折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国际等方方面面。社会全方位进入转折点,所有行业无一幸免。
万科要收敛聚焦,保证自己活下去。
三周前,与一位好友见面。他说起父亲工厂的时候叹息不止,他父亲在多年前开办了一家专做出口的实木地板厂,直到去年上半年经营都还不错。
但从下半年开始就遭遇了原材料上涨的极大压力,后来又是汇率波动,现在生意一落千丈,如果再不关门就得每月赔钱进去。
两周前,我去了一家非常知名的世界500强外企做演讲。
结束后跟大家聊天,获悉他们公司正在执行聚焦战略,只留下3个最重要的业务,其他10条业务线几乎全被出售,裁员也会随之而来。
一切迹象表明:经济已进入低谷。
我不由想起了《权力的游戏》中北境的那句祖训:“Winter is coming”(寒冬将至)
然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把钱存入理财?还是去买股票?
用钱去买房子?还是攥在手里?
原本计划去读的MBA或研究生到底还能不能读了?
在大家着急做出具体行动之前,请先听我讲两个故事。
一、英雄之旅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由此引发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开始是金融业的崩溃,随后就引发了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停滞。
公司破产,工厂倒闭,农场破产,然后又导致了大批的工人失业,大批企业人员下岗,大批农产品滞销。
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还有工作,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保住现有的工作;如果已经失业,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份能让自己饿不死的工作,撑过去。
然而,却也有人不是这么想的。
这是一位名叫约瑟夫·坎贝尔的美国人。
在这场异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中,他也没能找到工作。
原本,可以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却因为觉得单一学科会让人变得平庸,于是拒绝了。
随后,他带着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隐居到了森林里。
在森林里,他一待就是五年,这是五年既没有工作也没有钱的日子。
如果换作一般人,待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面对没有盼头的生活,与严重匮乏的物质,一定会有万念俱灰之感。
然而,坎贝尔却不一样。
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他说:在没有工作或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的时候,你要自己找到该做的事情。
我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
我只在其中三个时段看书,另外一个时段自由活动。
每天早上他都8点起床,在8点到9点之间做早餐,整理房间。9点开始读书三个小时。
到中午时,他通常会用一个小时吃午饭,然后继续看三个小时的书。在接下来的四小时里,他会用其中三小时看书,然后用一个小时外出。
晚上11点到12点,他会用一个小时收拾,然后上床睡觉。
如此规律的日子一过就是5年,在这5年里,虽然穷苦,但坎贝尔的内心却无比喜悦。
他后来回忆说,那时自己的心中就像是有一颗北极星在指引着,而他则一直在追随着这颗北极星,追随着来自于内心的极乐。
他的极乐到底是什么呢?
坎贝尔的极乐正是自由跨界的读书和思考。
于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坎贝尔学习了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横跨了人类学、生物学、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同时还搜集了各种文化下的不同神话传说。
在读了很多书、进行了很多次的对比研究后,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神话到底是什么?
神话,看起来缥缈荒诞,但实际却是我们心灵的映照,是集体潜意识的显现,也是我们人生必经旅程的隐喻,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同时,所有这些神话的背后都隐藏着同样一个法则 — 这些神话讲得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
而其中英雄的成长都遵循着同样一个的模式,那就是三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启程、启蒙、回归。
坎贝尔把这个本质上完全一样的模式称之为英雄之旅。
而这,也是他在那五年时间里得到的最大收获与最大启示。
在那次极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结束后,坎贝尔立刻就被莎拉劳伦斯学院聘为文学教授,开始了为期38年的教书生涯。
就像他自己写的“英雄之旅”一样,5年的经济大萧条正是坎贝尔必须要完成的试炼,而此时的他已带着关于神话学的完整理论回归社会。
他在所有课程中都引入了他的神话学研究,很快他的神话学导论课程就成为了这所学院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也许,你会觉得神话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其实不然。
坎贝尔后来写了好几本关于神话学的着作,其中多本书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
美国《时代周刊》将其中一本《千面英雄》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
好莱坞着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在创作《星球大战》时也参照了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就这样,坎贝尔也成为了卢卡斯终生追随的精神导师。
坎贝尔不但拥有众多超级粉丝,包括作家、编剧、导演,他的书还帮助很多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超越现实、摆脱困境的力量。
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他的母亲,《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罗琳,以及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而他的“英雄之旅”这套理论也被很多想要找到“真我”的人奉为探索自我的经典,如今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我也是其中一个。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坎贝尔思考的不是如何保住自己仅有的财产,也不是如何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或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相反,他将这5年时间毫不吝惜的投入在不断的学习与精进之中,始终如一的追随着自己内心的北极星,没有一日被荒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跃迁与逆袭。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在寒冬中完成人生的跃迁与逆袭的?
我想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找到并追随内心真实的极乐坎贝尔曾说:追随自己内心的极乐、做你自己的存在推你去做的事,可不一定是轻松愉快的。
但即便如此,那仍然是你的祝福,而且会有极乐在你遇到的痛苦背后等着你。
如果你的极乐只是一些让你觉得好玩或觉得刺激的事上,那就不是你真正的极乐。
我的意思是,要知道什么是你内心的极乐,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其中包括深入你自己的内心。
坎贝尔的极乐就是自由跨界的读书和思考。
后来,坎贝尔在自己的书中回忆时写道:你可能没有钱,但这无所谓。当我从德国和巴黎游学回到美国的时候,恰逢1929年华尔街大崩盘的前三个星期,我有长达5年没有工作。
那时还没有社会福利制度,这对我而言是幸运的。我无所事事,整天在森林里呆坐,看书,想要知道该去何处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喜悦。
那就是当时的状况,一直处于兴奋的边缘。所以我是这么告诉我的学生的:请遵循你内心真实的喜悦!你将会体验到极乐的片刻。
所以,即使在外人看来,那段时光是那么的艰苦与难熬,但在坎贝尔看来那不过是一段追随自己内心极乐的旅程。
持续自律坎贝尔在森林中读书,一读就是五年,而且在这五年的每一天里,他都会用9个小时去读书。
这绝对是一种持续的自律。
即使这一切都是由他的热情与兴趣在推动,但要做到五年,没有持续的自律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让我们用一段他的文字来结束第一个故事:“英雄需要脱离或退隐,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从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从荒原的绝望境地转向内心永恒的平静安宁。”
而这样的一个“寒冬”,也许正是我们脱离和退隐,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的机会。而这样一个机会,也许正是我们实现人生质变与逆袭的重要一环。
二、龙场悟道明代的正德元年,也就是1506年,王阳明在仕途上遭遇了十分严重的挫折。
那时,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不久,他昏庸荒淫,又不理政事,导致宦官刘瑾专权。
这一年冬天,南京户科给事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微等人愤然上疏,惹得刘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等20余人入狱。
眼看他们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王阳明义愤填膺,忍无可忍,率先上书援救戴薄等人。
于是刘瑾又将王阳明也一同下诏入狱,廷杖40,并将他罚跪在金水桥,对他进行折辱。随后王阳明就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龙场驿位于今天贵阳市西北的修文县城内,这是一个专门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小住、换马等提供方便的驿站。
龙场驿地处山区,常年有虫蛇横行,瘴毒弥漫,非常荒凉,而且人烟稀少。王阳明刚到这里时,既没有住房,也没有粮食,只能住在山洞里。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身边的三个随从全都病倒了。王阳明需要照顾他们,于是就自己种田,劈柴,担水,有时甚至还得靠挖野菜为生。
这无疑是王阳明生命中的一段“寒冬”。
有一天,王阳明看到三个从中原而来的人,一个官吏带着儿子和一个仆人,他们在一家苗人的家里过夜。
还没来得及去见他们,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上路了。结果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三人都死在了龙场附近的蜈蚣坡下。
将三人埋葬后,王阳明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祭奠文字《瘗旅文》。
在文章中,王阳明说离开中原已两年有余,历经瘴毒而能保全性命,是因为自己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不曾怀着忧戚的情绪。
这两年里,王阳明丢了官,受了辱,然后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换做他人,一定逃脱不了每天自怨自艾的情绪,忧戚的久了,自然就会引发外邪入体,难以存活。
然而,王阳明却没有一天是愁苦的,相反,他思考的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如果是圣人处在我这样的境遇,又会如何对待呢?)
随后,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得失荣辱都能做到超脱,然而对于“生死”一事却还无法超脱。
于是便造了一座石棺,除了种田吃饭之外,都会坐在里面沉思入定,修行参悟,决心要将以前一直未能想明白的道理彻底想个明白。
在一个风雨之夜,在一道闪电划破天际之时,他从梦中惊醒,从石棺里坐了起来,放声长啸。
那一刻,王阳明获得了大悟,解决了他二十年来一直没能想明白的问题,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是王阳明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也称龙场悟道,那一年王阳明38岁。
这件事标志着王阳明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关键。
在这个漫长的寒冬里,王阳明保持着对于功名利禄的超脱,实现了对生死的超脱,并最终参悟了圣人之道,实现了人生的质变。
悟道之后,王阳明继续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哲学家,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赶来听他的课。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宦官刘瑾的死亡。
正德五年(1510年),他终于被重新启用。
在龙场的整整三年,毫无疑问是王阳明一生中的“寒冬”时节,然而王阳明却也在这里实现了质的跃迁与人生的逆袭。
在这里,他获知了一直孜孜以求而不得的答案,也终于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当他重新出山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匹敌。
后来,他成功制服了朱宸濠的叛乱,并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圣人。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在长达3年的寒冬中实现质的跃迁与人生的逆袭的?
我想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从愿景层进行思考什么是愿景层?
愿景这一层代表的是我们对“想要怎样过一生”的回答。
王阳明的愿景是什么?
是成为圣人。
即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王阳明依然是从自己的愿景层去思考的。所以,他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做到不去自怨自艾,不以忧戚情绪度日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他能在龙场持续思考自年轻时就开始思考的重要问题的根本原因。
持续的思考王阳明之所以能在那个夜晚忽然顿悟,绝不是偶然事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从年轻时就一直在努力思考“理”到底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得到“理”。
从他尝试着去“格竹子”开始(因为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到后面每一次实践中对程朱理学的思考与质疑,都奠定了后来顿悟的基础。
这些思考的基础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在到达龙场后他就放弃了之前一直的思考,那我们一定不会知道王阳明这个人。
这就是持续的思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的持续思考,不因外在环境变迁、前途无望而有所停滞的思考。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实,这句话对于身处寒冬时节的我们也非常适用。
向外求,也许可以增加一定的财富,但终究只能是量的积累,更何况这是寒冬时节。相反,如果向内求,最终却必然能获得质的跃迁和人生的逆袭。
三、结语寒冬凛冽,令人畏惧。但正如一年有四季轮回一样,生命里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既然冬天不可避免,我们就该好好面对。
然而,它究竟只是一场寒冬,还是能够成为我们人生中“英雄之旅”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实现质变的起点,逆袭的关键,那就是因人而异了。
而一切结果,将在寒冬过后立即揭晓。
那时,百花盛放,万物复苏,有人准备好了,有人还在懵懂。那时,我们就会发现,人与人的差距在这个寒冬时节已是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