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是简单地从交易角度出发,整天想着:“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干多少活儿。”而且,这个多少活儿还是自己主观定下来的,一旦所干的活儿超出了自己的心理界限,他的心中就会不平衡。更可怕的是,他把这个活儿只看成是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或者干了多少工作,而没有去问这些活儿的结果如何,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活儿?结果似乎与他无关。当然,还有一些“聪明人”将自己的“智慧”用在尽量少干活儿多拿钱的方法上。结果是业绩不能令上级满意,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青春年华就在如此的职场“智慧”中流逝了!
这就是为什么诸多“聪明人”在职场上频频失利的原因吧。他们只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而对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兴趣甚至敷衍了事。反过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看起来智商一般的职场人士事业却极为成功,因为他们明白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只有为企业创造实际的价值,才能够成为企业的骨干,才能够成为职业群体中的精英。
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就必须通过工作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你可能是当年同老板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也可能是成绩优秀的名校毕业生,因此,当把你和别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时,你就会感到不平衡。
对此,国内著名民营企业新奥集团(下称“新奥”)提出了“归零心态”。所谓“归零心态”,就是对个人来说,不论是新人还是老人,面对新环境,都要进行“清零处理”。就是说,不管你从前在多么知名的企业、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也不论你是从什么名牌学校毕业,来到新环境以后,都要从零开始,从基层干起,不能沉迷于过去的成就和骄傲中。新奥的老人们,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面对集团发展的新形势,也要对过去的成绩进行“清零处理”,千万不能以功臣自居,要勇于超越自我,成就新的事业。该公司的众多职业经理人,正是因为能够放下以前的成绩,从零做起,才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学位是一段学习的墓志铭,辍学则是一段学习的开始。”
实际上这讲的就是“归零心态”,一切从现在开始,从现在所面对的结果开始,过去再辉煌也已经过去了。这是一种不断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用结果说话的职业素养。如果没有“归零心态”,将过去的荣誉和业绩变成包袱背在身上,又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
笔者1995年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当时名叫国际政治系)博士毕业后,到一家超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我既是北大毕业的,又是个博士,但是在这家企业只有我一个博士,情况显得很特殊,我在公司里连名字和姓氏都不用提了,别人都直接叫我“博士”、“老博”(其时我也就32岁),而且做的都是基本的行政工作。我怎么办?如果整天想着“我是北大博士”,估计不仅什么也做不好(一做事情就首先想这是不是博士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与别人的关系也会疏远(总觉得别人学历太低嘛)。当时,我的心态比较平和,我的领导和同事也非常平和,我努力完成领导交付的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最简单的打字和发传真,我都争取做得快速而完美。我总是首先想着如何完成好任务,如何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博士”是过去时态,现在时态是“公司职员”。最终,我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同,也改变了他们认为“博士都是老古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