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华为事件引起全球关切。说真的,企业真是太无辜了,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上的国际协作非常普遍,所以很多企业都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上的一环,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今,美国政府脸一翻,就要把产业链剪断,受重创的绝不仅仅是华为!
中国有句老话,“一根绳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他”。华为手机已经在全球占有近30%的市场份额,对于那些断供的美国企业来说,失去这样一个优质大客户,无疑是一笔巨大损失。
在危机发生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应对态度赢得了舆论的赞许。他传递出层次丰富的信息,既对打赢这场战争富有自信,又不失分寸感,带着“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风度,更给他日双方修复关系留下了余地。
但高超的公关技巧绝不是华为核心的战斗力,这家公司就像一座深矿,蕴藏着巨大的能力。已知的信息是,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在内部公开信里说,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海思半导体的历史,这家公司2004年便已经成立,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手机芯片,2012年又推出了第一款自用的手机芯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呢?有本书相信大家还记得,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正在那时风靡国际。
也就是说,当人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全球化时,华为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正如任正非所说:“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在别人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注意到备份这个词,超脱了它物理学的定义。上一次是听万科董事长郁亮提到。郁亮认为,大企业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一定要有备份,就像飞机永远需要两套航电系统,一旦一个失灵,另一个马上可以投入使用。
通过企业家的这些观点,一种相似的危机意识便被感知了。顺着它,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成功企业,例如平安集团CHO蔡方方告诉我,危机感是平安的底层文化。
无论是华为、万科还是平安,都已经有30多年历史,是具有相当成熟度的企业,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都曾经历过周期的转换、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是生存的挑战,可以说,危机意识是他们在经验上的共识。
让我们回到2001年,在这之前的6年里,华为投入了1/3研发力量终于攻克了3G技术,但国内的3G牌照却迟迟不发,没有市场,巨额的投资无法回本,华为曾站在崩溃的边缘。当年,任正非写下《华为的冬天》,袒露了他由来已久的危机感:“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
写到这里,我想起近年来一句受到广泛认可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保持危机感也很重要。
如任正非所说,惶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