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常见的案例
○地点:某培训训练营
○学员:来自同一行业,不同团队的管理者
○课题: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
方案A:学员以自己团队中出现的实际例子对课题进行讨论;
结果:回应度和参与度明显下降,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经常会出现冷场。
方案B:培训师用收集的其他案例进行研讨,并不断地告知学员这只是现场互动,不做记录;
结果:学员参与度从略有回应到逐步提高,在规定时间完成了相关内容的训练。
学员没有改变,培训师没有改变,只是培训的内容有了改变,前后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访谈后我们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员出于心理保护,影响了自身的情绪,从而导致行为的后退。
认知心理学模型对主体情绪影响非常重要,认知主义除了运用在学习信息处理和记忆培养的训练中,还有许多为培训实践所借鉴的功能。
学员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培训是一个改变学员知识、技能、态度(KAS)的系列学习过程,涉及态度方面改变的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该类课程和学员的认知结构受情绪、情感、动机等因素影响。
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要点
1.认知的定义: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和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功能,而且此功能有较强的调控作用,是人类心理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的认知活动流程:由紧密衔接的若干阶段组成,首先是刺激物经感官成为感官材料。再经过以往的经验和个人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的意义,构成一个知觉的过程。
如何有效推动培训效果?找准学员情绪的爆发点
3.情绪变为行为的过程:通过知觉过程,会进一步激活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动机。这种系统不是纯粹、孤立的情绪与行为,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一种特定情绪,从而导致行为的发生和呈现。
4.改变不合理行为:通过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能够改变人的不合理行为。通俗理解就是,通过矫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找到不合理情绪、情感、动机背后不合理的想法和概念。从而促使人新认知的构建以及相匹配的新行为的改变。
如何掌握学员的情绪?
目标制定阶段
1.充分预测学员的情绪动机因素对培训的干扰。作好学员个人分析,包括年龄、学历、行业经验、以往的参加培训的经历、学习喜好、目前状态等调查。
2.举例准备要适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议多用第三方举例。
3.明智的培训日程安排。尽量不干扰学员的生活日程安排,尤其不能干扰学员重要工作任务的时间节点。
培训的实施阶段
当学员出现由某种情绪导致的行为展现时,培训师通过使用认知疏导技巧来过渡培训的效果,掌握该技巧的要素如下:
1.要分辨失控行为的呈现是由情绪系统导致,还是生理运动系统导致。例如:学员对课程没有反应,是情感的不接纳还是身体疲劳的不活跃。
2.要通过探询技能发现学员的认知系统的逻辑和联系,保持敏锐度来找到学员的认知因素结构。比如:学员不认同某种理论时,培训师通过探询技巧,发现学员对继往类似事件的认知。
3.培训师自我情绪的控制。要能维护学员自尊、增强自信。培训的目的不是批评和否定,是重建和更新。
4.培训师帮助学员梳理情绪系统。承认学员认知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让学员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不再进一步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例如:针对学员对某种观点的解释时,培训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反馈,会让学员更加容易开悟和重新构建。
5.避开鸡汤效应,避开说教效应、避开“上司头像”效应。学员的情绪总是存在的,具有暴发性和瞬间性。情绪的呈现影响着学员学习动机的行为。培训师掌握这一理论的核心能够帮助学员找到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让学员认知由非理性向理性过程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