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的《北京地铁将重启站内便利店》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商报记者在继续追踪调查该事件时发现,虽拥有无敌客流,但地铁便利店租金高、面积小;考虑到安全第一,便利店在商品种类和位置上受到很多限制,直接影响到店客流和毛利率,商家想盈利并不容易。实际上,商业企业进地铁开店并不完全追求盈利,密集人流带来的高曝光率对品牌传播来说,将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销售受限
为安全起见,十年前才经营了三年的物美便利店匆匆撤出北京地铁;如今,北京地铁重启商业,引入全家便利店和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但同样把安全放在首位,对便利店经营做出了诸多限制。
全家便利店在地铁内门店的主营商品是预包装食品,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的主营商品为面包、三明治、饮料、低温乳制品等。而普通便利店通常包含了日用百货、杂货、化妆品、文化用品、酒类、预包装食品、冷冻食品等更为广泛的商品,尤其是现场制售类商品,如快餐、关东煮、煮玉米、茶叶蛋等,这些不仅是便利店提供便利商品的重要组成,也是便利店毛利最高的商品品类。
不过,从上述两家公布的主营商品来看,商品品类已经比普通便利店大为缩减。据一位便利店人士透露,北京地铁要求便利店内不能卖现场制作的商品,也不能出售有气味儿的食品,这就意味着便利店毛利最高的商品都不会出现在地铁里。同时,上述人士表示,“北京地铁此次开放的十几个站点,有些位置并不是很好,只是客流被动线,而不是客流主动线,这样的话,乘客需要绕行才能实现购买,实际上减少了买东西的几率”。考虑到地铁早晚高峰明显,便利店又在刷卡进站闸机以内,地铁便利店的销售几乎只面向地铁站内的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销售时间也集中在早上7时-8时30分,下午5时30分-7时两个时间段,与普通便利店相比,损失了一部分常态客流。
盈利不易
根据知情人士介绍,北京地铁便利店的租金为25元/平方米/天,全家便利店方面表示,地铁门店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并未透露开店数量,如果以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的四家地铁门店面积来计算,最大面积是10号线牡丹园站,面积45平方米,那么牡丹园店每年需要承担41万元房租。粗略计算,牡丹园店每天的租金、水电、损耗、人力等成本在2000元左右。数据显示,地铁便利店客人的停留度仅为1-2分钟,购买商品多为临时性商品,比较单一且客单价较低。从其他城市的地铁便利店实践来看,地铁客流量虽然高,但是转换成有效购买力的有多少还需要观察。
一般情况下,一家新开便利店的盈利预期是18-24个月,有的店也会拉长到30个月。盈利需要看投资摊销比,冷冻设备等硬件有折扣年限,如果在算法上不一样,对盈利也有影响。但从整体看,实现单天或者单月盈利对于便利店来说并不难,但持续盈利的门店并不多。可以参考的是,物美便利店在2002年入驻地铁时,用了三年时间才刚刚打平盈亏。
同时,地铁便利店还对店内设施的材料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是易燃易爆等等,再加上物流配送方面也与普通便利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运营成本。资深零售人士介绍,由于物流的配送方式及地价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地铁便利店的成本较高,国外地铁便利店的商品相对于地上来说,价格都会偏高,毛利率较高是地铁经济的一个普遍规律。“国内消费者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在最初阶段,价格会和地上便利店差不多。成熟之后价格也可能会有所调整。”
推广良机
尽管地铁限制条件苛刻、租金昂贵,但各家便利店也是打破头要进地铁。一外资便利店称,虽然这次没有进驻,但以后要争取机会进地铁。在便利店运营人士看来,地铁便利店在北京还处于试验阶段,并不成熟,盈利也是难题,即使这些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在地铁开店对品牌传播来说是非常优质的渠道。
以华润万家vango在北京的四家地铁便利店为例,在不计算任何商品营运的前提下,每年大概承担110万元就能在5号线、6号线、10号线和8号线进行品牌露出和宣传。相比只单纯使用广告形式,开店其实兼顾了买卖和传播,一举两得。这也是众多零售、餐饮品牌在可以负担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交通枢纽开店的理念之一,甚至有品牌喊出,“只要位置好,多少钱都行”。
对于2011年进入北京的华润万家vango和2014年进入北京的全家便利店来说,它们在广州、深圳、上海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熟知,但在北京还属于后来者,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把自己介绍给北京消费者,在地铁开店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更何况,它们对北京市场雄心勃勃,全家计划五年在北京开设100家门店,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也以每年二三十家的速度在向前推进。
截至去年年底,全家和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在京门店数量均不超过20家。其中,华润万家华北区相关负责人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未来在北京计划新开10家标超门店,30家VANGO便利店。相对于在北京拥有将近200家门店并且已经实现盈利的7-11和已具规模优势、门店过百家的本土老字号品牌物美、门店多达200余家的好邻居来说,此次地铁开放便利店资源给了全家和华润万家vango赶超的机会,但短时间内北京便利店格局依然是“一强两大”,即7-11保持强势地位,物美、好邻居以规模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