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借借!买买买!
来啊,消费吧!
1号马云爸爸、2号微粒贷爸爸、3号京东白条爸爸、4号平安爸爸......
来啊 快活啊 反正有大把时光
来啊 爱情啊 反正有大把愚妄
来啊 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方向
来啊 造作啊 反正有大把风光
歌词里的世界,唱得人心蠢蠢欲动;
然而,造作之后,是这个世上最深的深渊!
加杠杆透支消费利用好了是个好武器,但首先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信用卡881亿逾期!
过度消费正在摧毁年轻人的生活!
猝不及防!
刚刚,突然一声警报传来,撕裂了宁静的夜空!
央妈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
而8年前的2010年,这个数据还不过是76.89亿元。
8年之间,翻了11倍以上,相当于现在一个月的的逾期总量,就能赶上8年前一年的总量,变化之大,令人咂舌。
比央妈数据更恐怖的是近日网上流传的一个90后负债数据调查:
据称:90后负债平均已达月收入的18.5倍,如果按平均工资6917元计算,平均负债可高达12.79万元。
乍一看,有点耸人听闻,也不知道真实性有多少,但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一个数字,也足以令所有人扎心了。
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月储蓄只有1339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只有1339元!也就是说,大部分年轻人根本存不到钱。
贫穷,是这一代年轻人最显著地标签。
然而,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一边是年轻人一贫如洗,月月光的口袋,一边却又是疯狂的信贷逾期,冰与火之间,这届年轻人的生活,犹如深渊。
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只刚上市的iphone。一个月还300,我完全可以负担的起。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开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贷工具,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现。竭尽所能,费尽心机把账务做的滴水不漏。
我不敢考研,不敢辞职,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饭以外的每一分钱来偿还透支的每一个明天。”
这是一个典型的,深陷消费贷款的年轻人的故事。
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也就是说平均每 4 个 90 后就有 1 个使用花呗。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
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
更别提那句诛心的:“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2016年双11,天猫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后,又提出:“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比伊万卡还赤裸裸地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
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裸贷照片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照片。
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天猫的口号“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
毒广告横行,疯狂助推消费主义!
但对商家来说,深渊不是它们最关注的的,利益才是它们的可爱朋友。
为了利益,它们往往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搅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毁掉整整一代人,也在所不惜。
轰然间,消费主义观念突然横行,正在扫荡着全社会。
且不说那句杀人诛心的:“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暗示你,不无脑买,就是低级、low!
也不说那句别有用心的:“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赤裸裸将“女权主义”和消费挂钩,煽动人们的欲望,掏自己的口袋,卖他们的产品。
更不用说那句莫名其妙的:“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仿佛那些被债务缠身的人们,不是因为买买买变穷的一般。
单只说那句心机暗藏的: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悄无声息,将自己的营销和人的智商联系在一起,暗示你不买买买,等于智商低。
更何况那句明目张胆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心情不好那就买吧,有没有用无所谓,反正商家有的赚,管你死活呢。
还有那些毫无逻辑的:“娶老婆,一定要娶会花钱的那种”;“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至于“花呗”、“借呗”、“白条”这些居心叵测的命名,就更是为传达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不遗余力了。
它们在疯狂的煽动人们无脑消费,甚至将消费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爱情、亲情统统联系在一起。
仿佛不消费、不花钱,你就十恶不赦、伤天害理,消费、使劲花钱,哪怕是借贷、哪怕是裸贷,哪怕是赔上一生,你都是光明正大、前途无量的。
这哪里是有毒、毁三观,这分明是用心险恶。
为了掏空你的口袋,他们不仅不要脸皮,连智商都不要了。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
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
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三个年轻人,因为借贷,一个买了心爱的高档汽车,一个四处旅行、一个借钱创业了,个个光鲜亮丽,最后一句广告词收尾: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仿佛几千元、一万元的借贷,就能让你买一辆高档汽车、就能让你全国各地到处浪、就能让你创业成功一般。
作为互联网大数据巨头,他们完全知道花呗、白条的钱都去哪了,但他们依然在赤裸裸的洗脑,宣扬消费主义,莫名其妙的和创业、旅行、人生挂钩,掏空你的口袋,做自己的生意。
可怕的是,这一个个剧毒的广告,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个美好的幻象,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但当幻象破灭时,是800多亿的信用卡逾期,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年轻人被掏空的口袋,是深陷消费贷深渊无法自拔,走向轻生的无数生命。
与之相仿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
两支貌似积极的广告都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提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它挑逗着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机,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
然而,花呗和白条的本质皆为小额消费贷款,其针对的人群是资金有限,冲动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
据阿里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个难以归还的债务;
但对商家来说,这不过是一组财报数据。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
去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
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对于这样一片庞大汹涌的蓝海,足以让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
作为大数据巨头的阿里们,对于花呗、白条的资金去处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这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3000万蠢蠢欲动的亚当和夏娃从一支手机、一支口红开始一步步放出心中的猛虎,走向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
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
“马蒂尔德陷阱”
你的毁灭之路
这个似曾相识的故事,莫泊桑在130年前就已经写过了。那篇小说叫做《项链》,嫁给小职员的玛蒂尔德原本过着朴素、安稳,符合自己身份的生活。
然而,觉得自己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而生的她,嫌弃着寒伧逼仄的家居,三天一换的餐布,粗糙俗气的衣料,一锅肉汤就能满足的丈夫。
她梦想着上流社会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丰盛精美筵席上光辉灿烂的银器皿,在热烘烘暖炉旁圈椅上打盹的侍应生。
最终,因为弄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