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VS有效决策
管理者应该追求有效的决策,而不是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的目的是“最优化”,例如整体效益最大化、决策成本(资金、时间、人力)最小化、组织的问题清晰化、决策方案的实施结果确定化等,这些条件与目标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有效决策的目的则是“满意化”,例如组织成员损失最小化、利益相关者满意化、决策成本合理化、决策方案实施的便利化等,这些条件与目标在现实中更容易实现。另外,“科学”不一定“有效”,“有效”却可能“科学”,因为任何决策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人”的特性不同决定了决策的效果可能千差万别。
管理者的大部分决策为直觉决策
事实证明,大部分管理者都无法长时间地从事某一件事情的思考,甚至连深入了解事情的具体细节都不可能,管理者的思维总会被各种各样的零碎事务打断。也许这一分钟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是车间的安全问题,下一分钟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可能就是下属的家庭矛盾,用“多面手”、“救火员”等词汇来形容管理者的工作特征毫不为过。“管理者就好像一个杂耍艺人,在任何时刻都会把许多问题抛向空中。它们会在预定时间内掉下来,然后在瞬间获得能量,又重新回到空中。同时,新问题已经在边上排队等候了;不时有旧问题被抛弃,新问题被添加上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如是说。西蒙则指出:“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没有科学决策,只有随机性决策。”
管理者往往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有些时候是客观上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当机立断。如海尔的张瑞敏就说过:“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有些时候是管理者主观上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事务繁忙,但又不能顾此失彼。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是否就意味着管理者无法做出比较有效的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管理者可以采取一种更迅速的决策方式—直觉决策,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主要基于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判断。在许多情况下,管理者所提出的决策方案只会与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案存在细微的差异。直觉决策有三种表现形式。
1.便利直觉:使用容易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前提,管理者能否便利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对决策有很大影响,这包括近期的信息、眼前的信息、秘书提供的信息等。尽管这些信息未必真实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是管理者工作的繁忙特征决定了这些信息最可能被用来做决策。例如,在对下属进行评价时,管理者往往依据的是下属近期的表现。下属早期的表现如果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的话,只要近期表现良好,管理者的评价一般也是良好。
2.表象直觉:将某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熟悉的事物相对照做出决策。也许某个事件的发生确实是必然的,也可能是偶然的,但人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很多时候把偶然的事情当作了必然的事情。例如,一些领导本来不打麻将,后来被下属拉下水,麻将桌上连连赢钱,就以为是自己“技术”高明,锒铛入狱以后才知道是下属故意输钱。又如,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创业时用4000元资金做广告推销其研发的汉卡,一举成功,其后的产品(如脑白金)就一直以广告作为核心,不仅消费者不买账,而且企业经营也在不知不觉中走错了方向。
3.认同强化(也称“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增加对原有决策的投入,从而强化原有的认同,尽管原有决策已存在负面信息。钻牛角尖、不承认失败是许多人的本性,尽管有现象显示决策已经出现了问题,但是许多人会认为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小问题,一般不会把它们看作致命的问题。另一方面,难以舍弃沉没成本(又称“沉淀成本”、“滞留成本”,指一经支出就不能再加以调整和改变的成本。如购置了一台过时的设备,如果投入使用,生产成本会很高;如果不使用,又无法处理该设备),也使得管理者不愿意及时终止决策的执行。例如,现实中存在大量对失败的项目追加投资以期转变危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