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认为,义乌是一个过于特殊的样本,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其背后对于贸易便利化的探索,则是中国提振出口的重要方向 ]
在各省市为出口减速而忧虑时,浙江义乌的出口却保持着惊人增长。义乌市最新统计显示,上半年,该市出口94.3亿美元,同比增长408.2%。
对此,义乌市市长何美华昨天回应称,这是义乌出口真实数据的回归。在他看来,义乌出口的大幅增长,与正在试点的“市场采购贸易”有直接关系。
作为当前中国新型贸易方式的市场采购贸易,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突破口,不仅肩负拉动“中国制造”快速出口的重任,也在提振出口的“稳增长”路径中扮演着重要的探索角色。尽管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义乌是一个过于特殊的样本,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其背后对于贸易便利化的探索,则是中国提振出口的重要方向。
市场采购贸易崛起
“用旅游购物商品的鞋子,套在市场采购贸易的脚上,自然很不舒服。”何美华如此比喻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尴尬。
目前,全国有2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依托义乌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带动了1000万以上人员就业。因为存在“种种不适应”,红及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过去一直“穿着蹩脚的鞋子”。
义乌市相关负责人说,之前没有一种贸易方式适合义乌,多以旅游购物贸易方式出口,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不结汇核销,不退税”。再加上国家已经取消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经营资格核准,这不但影响了经营户的生意,对外贸公司及相关服务企业来说,还面临涉税、监管等问题。
同时,一张报关单最多只能报5个品种货物,相当于一个小超市的义乌出口集装箱就涉及上百种商品,如何填报成为难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出口商品,因为没有进项抵扣,征退税不衔接、一般纳税人管理认定就成为难题。一些商品出口已在内贸环节完成,如何结汇又成为一大难题。
之前在义乌,诸多外商办事处,按规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然而实际上都在从事贸易活动,容易产生“赊账跑路”现象。即便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也存在对外贸易经营资格、进出口业务报关办理、外汇结算账户开放、就业许可获取及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难以跟上。
“诸多这些问题,现有法律法规是没有解决的。”上述负责人说。
于是,在义乌采购小商品,以异地公司名义报关出口,之前在义乌市场甚为流行。通俗点说,就是出口的账记到了别人头上。
转型已是必然。2011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的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中国第10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今年4月18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外汇局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同意在义乌市正式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采购地办理出口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义乌市市场集聚区范围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城(600415,股吧)、义乌市区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
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当地工商部门申请登记。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允许采用人民币结算,每批次货值最高限额15万美元等政策,都在加速义乌出口“回流”。同时,允许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与此同时,针对义乌市场一直沿用一般贸易的通关方式,要求出口商如实申报、每一种货物都报检,对于市场来说繁琐、不切实际的现状,义乌先行先试的市场采购方式今年获得八部委联合发文同意,按照新政策,80%左右的商品实现了窗口审单放行,极大提高了报检效率。
今年4月27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率八部委官员到义乌推进市场采购贸易工作。钟山表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突破口。义乌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外贸转方式、调结构;要高度重视外贸便利化,进一步实现突破、见到成效。
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后,义乌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发展更为规范,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义乌涉外经济主体5208户,同比增长15.53%;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1741家,占全国80%。
而在通关便利化等一系列措施实行后,义乌出口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出现“井喷”,众多外贸公司把注册地迁回义乌。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义乌进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8%。出口94.3亿美元,同比增长408.2%。其中,市场采购贸易出口73.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77.8%。
贸易便利化是大势所趋
上述义乌有关负责人说,按照部署,市场采购贸易先在义乌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进行推广。
据义乌方面测算,按新模式运行,全市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测费用每年可减少1000万元以上,企业办事成本减少200万元以上,抽检总量由原来的47%下降为20%左右。
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户陈女士说,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后,她在非洲市场的商品出口增速,从之前的5%上升到了现在的20%左右。在一系列商检、出关等便利政策扶持下,1个小时可以办理通关单,外商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货物。
从目前的通关便利化以及免税等措施来看,义乌模式推动出口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考虑到在义乌的亮丽出口数据背后,有许多“回流”的表现,即是在全国总盘子中吸引到了“新账”,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增加值,再加上当前外需疲软是既成事实,不可能由于一国政策而有重大变化,因此其意义不可过于拔高。
比如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就分析说,在义乌漂亮的出口数据背后,首先要考虑到义乌出口价格的低廉,薄利多销的小商品是生活必需品,属于稳定的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刚需产品出口一般更容易逆市上升。而事实上,义乌在多年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转口贸易的国际化网络,出口提升与网络开拓密不可分。
“这样的模式是高度集聚效应,很难在全国复制,也不具有政策标杆意义。”赵忠秀说。
但从全国的角度而言,思考如何以合理的细则落实真正在整体上促进外贸发展,则是“稳增长”思路下的题中之义。义乌的一些便利化通关方式,或许可以从技术操作上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措施。这对于正陷入困境的中国出口业来说,可谓一场等待良久的及时雨。
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制定便利通关办法,抓紧出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方案,分步在全国口岸实行;二是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五是积极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六是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外贸促进政策中,最直指积弊的便是前两条。比如在以往的通关过程中,如果是苏州下属县的企业要从上海海关出口,往往要经过本县、苏州市、省会南京,再到上海,2~4次报关,多次查验,才能最终出口。这次改革,可望大大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条则将在费用上予以直接支持,是能极大促进外贸便利化的有效措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本报评论说,上述政策可谓是真金白银,既可以稳住汇率,又保证了信贷规模,还能从体制上促进贸易便利化,如果确实能够落实,效果将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