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组画面: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如同羊群。第一个人是伟大的,因为他用两只脚板创造出了一条路,于是大家尾追其后,纷至沓来。一切已成定式,没有人思考为什么一定非要沿着这条路朝前走,没有人眺望辽阔的四周。走,走,走,大家都这样低着头朝前走。第一个人是大师,第二个人是中师,第三个是小师……个性价值递减,最后,我们都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越来越多,终于,最初的一条路被踩踏成了广场。于是,大家在广场上谈论高考、毕业、求职、成功等等共同的话题。四周都是人,互相遮挡了视野,迷失了自我,淹没了存在。没有人警觉,自己已陷入了一种模式中,变成了羊群中的一只白羊……这不是虚构的画面,现实中这类故事很多。
改革开始之初,有两个青年人一同开山。一个把石头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人;另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5 年后,卖怪石头的青年成为村里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来八方客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就在村上的人为鸭梨带来的小康生活欢呼雀跃时,卖过怪石头的人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来这里的客商不愁挑不到上好的梨,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5 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这儿的人上车后,可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发展果品加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那个种柳的人却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道3 米高百米长的墙。这道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醒目地看到4 个字:可口可乐。据说这在当时是百里山川中唯一的广告,那道墙的主人仅凭这座墙,每年又有4 万元的收入。
20 世纪90 年代末,有一个来自日本著名公司的商人在中国考察,当他坐火车经过这个小山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被此人的商业化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此人。但当他找到这个人时,商人发现这个人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价800 元一套,同样的西装对门却标价750 元;他标价750 元,对门就标700 元。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 套,而对门的客户却越来越多,一下子就批发出了800 套。日本人一看这情形,对此人失望不已。但当他弄清真相后,又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请他。原来,对门那家店也是他的。
我们已进入一个依靠创新开拓前进的时代,如果只走老路或者都走一条路,是不会有出路的。
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可好景不长,走不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人的脚印想都没想就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一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他也沉入了烂泥。看来,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泥淖。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鲁迅当年讲这句名言时的社会背景是农业社会,物质短缺,极需要商品的产量,而现在却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商品产量已经过剩,文化产业需求增多,在商品上从事某个项目,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因为商品供大于求就会贬值赔本。相反,满足个性需求的路子就是发生在本无路的地方。一家首饰连锁店实行的是“世上仅此一件,今生与你有缘”的营销定制做法,结果大获全胜。
无路处本来就是创新的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因此人们又在开始新一轮的无路创新、再无路、再创新的循环往复过程。这就是人间正道——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