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怎么度过三天假期,是大家见面的必聊话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假期的节目安排,不过是换个方式继续宅而已。
微信曾经做过一项统计,超过1100万的80、90后假期步数少于100步。而这种“百步青年”,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见。
7成白领以宅为生:比加班更可怕的是,社交
宅宅更健康是他们的口号,宅出新境界是他们的宗旨。就像我们部门一个95后实习生,对宅家的节目简直是无比精通。每一天哪个频道有综艺更新,哪家饭馆有外卖折扣,哪个时间打游戏容易上分,都比百科全书还要了解。
我们经常劝她,多出去晒晒。她却一脸骄傲地说,宅,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根据智联招聘《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当下白领在业余生活中,选择“宅在家”的比例达到了68.55%。
而且这个比例在年轻人中更高:60、70后注重养生,喜欢用运动方式释放压力,而95后却是死宅到底。
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宅,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累。其二,是觉得麻烦。
我的前同事,入职4年来,从没有主动休过一天假,我们经常调侃他不如住在公司算了。他也无奈,不是不想休,是不敢休。但凡有机会休息休息,基本都用来睡觉了。每天超长的待机时间,早已耗费了他们所有的心力。唯有宅着,才能获取仅有的安慰。
再加上科技发展给懒创造了便利条件,只要你想,就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各种吃喝玩乐的需求,也根本没有出门的理由。
宅,甚至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慰藉。
我堂姐就是最好的例子。平时朝七晚九,手机里内存占比最大的就是办公APP,苛刻的老板,难缠的客户,可处处都是爷,谁也不敢得罪。一天下来笑脸相迎,悉心到位,都不知道哪个瞬间才是真正的自己。
每到周末她就喜欢闭关宅在家,拉起窗帘睡到自然醒,煮几个合胃口的小菜,就着自己喜欢的电影,毫无顾忌地大哭大笑,就是为了好好放空大脑,体味平常生活的美好。
面对工作日争分夺秒的拼搏和那被掏空的身体,年轻白领只想狠狠地挥霍一把业余时间。
五花八样的躺、无所顾忌的吃,按照堂姐的话说,没有这段宅在家里的美好时光,真的无法抵御上班的艰难。
年轻人喜欢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麻烦。在外人面前,总要配合将就,不如自己一个人过得舒舒服服。
数据显示,社交恐惧正在白领中弥漫。其中,90后和95后中,社交恐惧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3.17%和13.61%,而对比起来,60后仅为3.57%。
我问过身边很多人,大家都觉得自己或多或少都有点社交恐惧,比如去工作日中午去公司附近吃午餐,大家想到的不是哪家好吃,而是哪里不容易碰到同事,坐哪一个区域可以避免拼桌或尬聊。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习惯利用社交app建立起虚拟关系。可这种迅速建立起来的关系,也会造成很多困扰。
一个人能有效处理的社交关系,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我高中同学,以前也是个开朗活泼朋友满天下的人。自从工作后,慢慢地添加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见过的、没见过的,有合作或者只说过一句话的,通通都把好友加上了。
看着接近2000的联系人,常让她感到巨大的压力,想要维护关系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于是,她做的第一步,就是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原因是,不让别人发现她活跃在微信,自然不会想到要找她。
因为怕被网络社交要挟和绑架,更怕职场上的商业互吹蔓延到私人生活,这代年轻人,正在用尽方法守护自己的一片净土。
可是,为了逃避而封闭,并非成熟的表现。仔细分析一下社交恐惧,未必是性格内向,很多人就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各种同学群里都是话痨,各种段子随手拈来,斗图绝对不输。可是,一聚会,但凡有个陌生人,他就浑身不自在,话也不爱说,整个聚会下来就是一个背景板的存在。
这几年事业也不顺心,我总劝他多出去社交,可他的答案永远是:我这个人,性格不合适。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天生外向的人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在努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学习适应这个社会。
出了名爱折腾的罗永浩曾经在《鲁豫有约》里,剖析自己的过去。曾经,他也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不愿意参加聚会,即使知道很重要,也不想去。可后来他发现自己错失了很多机会,吃了大亏以后才醒悟:这个世界一定是外向的人占便宜,所以为了成事,有些缺陷是必须要克服的。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几年前,她选择了全职在家带娃,每天的关注点全在孩子和柴米油盐。因为缺少和外界交流,她早已丧失了当年在职场上的自信和骄傲,也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和朋友一聊天,才深深感觉到自己正在被世界抛弃。
人去社交,未必是一定要拉关系、找资源,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打开眼界。宅,可以让自己拥有一片天地,但有时候走出去,解除封闭,也是成长的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