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是1946年的7-Eleven,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便利店的启蒙者,7-Eleven也一度被便利店从业者推上神坛。
但谁也没想到,新零售的风口来临后,7-Eleven在华北市场被一家2017年2月才开店的中国本土便利店全面超越。
而这家便利店就是便利蜂。
时间追溯到2003年夏天,中国经济开始由寒转暖,谷歌也从纳斯达克登陆资本市场,庄辰超有点坐不住了。2005年,一同创办鲨威的戴福瑞匆忙叫回了在美“打工”的庄辰超,决定再干一番事业。
庄辰超对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数学分析后,最终把目光移向了在线旅游。2005年5月,去哪儿网正式上线。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随后的2016年1月5日,庄辰超离职。
从去哪儿卖身战役抽身之后稍事休息的庄辰超,筹钱做基金、埋头找项目,兜里揣着10亿美金只顾闷头忙活。圈里人都知道庄辰超这次要憋个大的,却没想到,手握重金的庄辰超这次盯上的恰恰是便利店生意。
便利店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投资,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多少豪杰折戟于此。这似乎并不符合庄辰超的概率逻辑,不过他这次又给出了自己的数学思维:算法。
“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驱动,而在中国根本没有做到的。”庄辰超一语道破。所以,当外界都不看好北京便利店的时候,便利蜂却悄然进入。
而在当时,便利店这个领域符合一切庄辰超对斑马投资方向的定位选择:首先,在国际上已是相对成熟的产业;其次,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软件)驱动,而还在中国根本没有做到的;第三,需要持续至少五年以上的投入才可能产生显著增长;第四,大家都不看好。
庄辰超说,之前各种不看好北京便利店的理论都只是停留在外行常见认知的层面,但真正的常识应该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的。2017年2月,由斑马资本重仓的便利蜂在中关村五店齐开,庄辰超开始了个人生涯中的第四次创业。
便利蜂从成立开始便在招聘广告上写明了它是一家科技型的便利店。区别于传统的便利店,便利蜂一直在发展智慧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广自助扫码、刷脸结算、数字货架、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起智能供应链体系,以消费大数据驱动零售各环节,不断提升便民服务的效率。
与此同时,便利蜂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不同的门店形态和选品,实现“千店千面”,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差异性的消费需求。同时千店千面也是便利蜂区别于其他传统便利店的最大不同。
为了快速达到开店数量,便利蜂的策略是“重选址,不重店铺大小”,只要位置合适,从30平到400平的铺面都可以,哪怕一个铺面的前身是快餐店、面包房,这都无所谓。
据了解,2017年9月,便利蜂开店超过了100多家。短短的一年时间,便利蜂便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出了200多家门店。截至目前,便利蜂门店数700多家,预计今年年内在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
这样的开店速度,对于两岁的便利店而言,可谓史无前例。这样的开店速度,既是为了抢占优势铺位,更是为了更快地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同时也是为“跑数据”。
此外,2017年便利蜂先后在共享单车和无人货架上做了尝试,如今,在无人货架方面快速试水后,便利蜂便转而做智能货架;便利单车项目则早已停止了新增投放。但是这些尝试背后,也是围绕开店这个核心所进行的数据搜集。
作为零售业变革的先行者,便利蜂的创新就是要用数据化去理解并重构整个行业。庄辰超不认为自己在做纯粹的零售,而是把它当成数据业务来看。通过技术和数据不断优化,减少人为因素,提升运行效率和效果,实现价值最大化。
对此,便利蜂围绕“数据驱动运营”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并结合相关算法,快速给门店的选品、货价陈列等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
在便利蜂搭建的这个闭环内,每一个仓库、车柜、司机、门店、流程节点,每一个物联网设备,每一个店员,其至每一块土豆都被数据化,这些数据化的终端分布于便利蜂的各个环节当中,类似生物体中的“神经元”。
在便利蜂后台,有一个数字化的“中央大脑”,可称之为“便利蜂大脑”,便利蜂大脑与神经元适时互动,完成门店大部分的经营职能,门店员工只需按系统指引和操作规范来执行。
这套系统驱动的结果,就是便利蜂的700多家门店服务标准高度一致。每天几点打扫、几点整理货架,甚至怎么洗手、怎么清洁蒸烤箱,全部都有相应规范。一份盒饭过了保质期,会有系统提醒店员废弃。
即便依托算法,便利店仍是个重运营的活儿,供应链、运营、选址,哪头都不能落下。眼下,便利蜂把主要精力都投在了一间一间线下开店上。
“我们是2017年2月开的店,但我们布局上游生态链这事儿,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做了。”便利蜂总裁陈明曾这样告诉虎嗅精选,“当时主要就干两个事:第一是找人才,第二就是布局生态链。”
为此,便利蜂挖来了7-Eleven一手训练出来的王紫,全面操盘便利蜂的店铺运营。而选址则有专门的团队,借助数据和经营来完成。
据悉,王紫曾为7-Eleven北京大区经理,管理7-Eleven北京1/4的门店。2015年,7-Eleven北京20多名区域经理、两名大区经理以及市场开发部门的人员离职创建邻家便利店,王紫任董事长,用一年多的时间开了70多家店。而便利峰的创始团队中多数是王紫从邻家便利店带过来的。
而王紫的7-Eleven背景和其在邻家开了70多家店经历,是便利蜂寻求融资的绝佳故事,庄辰超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又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如自己撸起袖子干。于是王紫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庄辰超得到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团队,两者一拍即合。
也因此,便利蜂有一定的7-Eleven痕迹。比如,已开出的门店大多在100多平米,SKU数在两三千左右,自有品牌和鲜食占比基本与7-Eleven、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差不多。
并且,2017年,便利蜂在急速扩张门店数量的同时,还投资了北京7-Eleven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从鲜食供应链上开始掌握主动权。
但是庄辰超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为了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便利蜂还将拓展服务范围。在提供外卖上门、便利自行车、智能货柜等便民服务之外,便利蜂还将在全店推出洗衣服务。此外,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便利蜂还将在社区养老助残餐服务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未来,便利蜂或许还要讲述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