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生鲜电商,去年忽然之间成了一种时尚。从时鲜水果,到各种海鲜,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用电商方式来销售。看起来,生鲜电商是一片新的产业蓝海,不过实际情况,却并没有这么乐观。
生鲜电商被媒体称为“电商行业的最后一块肥肉”,可见这一领域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因此,像华为荣耀的前负责人刘江峰、前网易联合创始人林敏、邹志俊和陈勇、前搜狐联席总裁王昕,这一批互联网人士纷纷做起了生鲜电商的生意,而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中国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投身其中,连传统零售巨头永辉超市也进入了生鲜电商的战场。
然而从数据来看,硝烟弥漫的生鲜电商战场上,盈利的企业终究是少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其中仅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盈亏持平。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生鲜电商都处于亏损状态中。
普遍的亏损和美好得前景,这就意味着胜出者必然是资金实力雄厚,能够熬过激烈竞争的企业,所以也有人说,生鲜电商的投资,已经成为土豪的游戏。
怎么看生鲜电商目前的生存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委员会专家龚铂洋认为,是资本推动了这个行业的迅速成熟。
龚铂洋: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涉及到整个生鲜领域,有相关的统计显示,目前整个生鲜产品的零售总额大概有2.5万亿,线上交易仅占其中的1%,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未来有可能会到达10%的比例,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导致一系列巨头,尤其是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来提高整个生鲜行业的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机会。我们看到像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一系列巨头进入这个行业,同时也有很多高管创业都选生鲜领域,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资本驱动下的市场。
面对着大面积的亏损,生鲜电商行业该往何处去,龚铂洋认为,目前来看,整个行业还需要系统的培育。
龚铂洋:一方面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看,在网上买生鲜的消费行为目前不是特别成熟,统计表明,目前在网上购买过生鲜的用户仅占了24.5%,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导致市场规模比较有限。另外一方面是生鲜电商的最大的痛点——冷链物流的问题,因为生鲜类产品和其他标准化产品不太一样,它受制于季节性、保温、储存、包装等非常多的因素,并且也非常烦琐,物流问题的解决比较麻烦。第三个方面是在商业模式这一块,我们看到几个巨头有自己建物流的,也有跟传统的线下超市合作的,也有单独做采购的,但是到底哪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最终胜出,还处于一个观望的阶段。这几种因素综合起来,整个市场的发展还没有起到一个比较好的效益,行业的基础还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培育。
关于这个话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作出了分析评论。
经济之声:有一个笑话,说过年给父母送了一张电商的海鲜送货券,只要快递能到的地方都能送货。不过这张券得赶快消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商家就可能倒闭了。这也折射出生鲜电商目前非常戏剧性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经营状况堪忧。对此您如何看?
赵萍: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生鲜电商目前还处于一个新鲜事物的阶段,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可能会大喜大悲,市场有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也是市场起步阶段的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当前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商业配套也不是特别完善,因此投资的风险比较大,当前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生鲜电商不赚钱。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对于生鲜电商要有两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就是生鲜本身到底能不能赚钱,实际上目前生鲜的经营都是很难赚钱的,比如生鲜一直都是实体店,特别是商超类的业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商超的生鲜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发展到电商领域是不是就一定会赚钱?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做呢?其实商超做生鲜的目的不是要从生鲜上赚钱,最重要的是生鲜是生活日用必需品,老百姓肯定要天天买或者是经常买,有这个产品配备,就可以提高客户的黏度。对于电商来说,正如马云过去说的,能干的好干的都已经干了,对于生鲜产品来说它是不好干的,但是它对电商来说也是必备的要件,因为现在流量增长的速度肯定是在下降,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吸引消费者不停的去光顾这个网站,不停的在这个网站上买东西,那么销售生鲜或者做生鲜电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
经济之声:生鲜电商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冷链、物流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而我们现在还是能感受到,物流行业的发展依然差强人意。对于生鲜电商来说,行业发展基础或者说关键在哪儿?
赵萍:这两个方面都很关键,其实在冷链之前有一个品类的选择,这个是最关键的。可以说科学的去选择品类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农产品和工业品不一样,它的种类特别多,比如说大白菜在网上去卖的话,无论你怎么样把大白菜卖给消费者,它都不赚钱,因为大白菜的附加值特别低,根本无法覆盖物流的成本。根据测算,目前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电商,每单的物流成本基本上是40块钱,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块钱的话,基本上肯定是要赔钱的,因此品类的选择特别重要。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电商卖的都是什么阿拉斯加的鳕鱼、美国的车厘子、智利的车厘子等等,这都是高端的,就是为了选择高附加值的品类,从而使客单价上去。第二个就是冷链的配套,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因为社会配套还不完善,所以很多企业自己去做冷链物流,这就导致投资周期比较长,回报比较低,因此也拖累了电商。
经济之声:从管理部门的角度,如果整个产业链存在发展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补足短板?
赵萍:第一个就是要使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升。现在我们很多农产品都是大筐去装,标准化程度很低,不太适合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以小包装的形式去卖。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引导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减少在产地和流动过程当中的损耗。第二个就是要加快冷链物流的社会化,鼓励更多企业投资到冷链物流的行业中,并且创造机会使冷链物流企业与电商企业有更多的对接。
经济之声:对于生鲜电商商业模式的探索,什么样的模式成功几率比较大?
赵萍:我认为可能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模式会好一点。一方面可以就近囤货、就近配送,配送成本能够相对低一点,这样它的物流就形成了一个干线物流+就近配送的物流模式。而且由于人们每天都需要生鲜产品,你要等三天才能到货的话,对于消费体验就会比较差。因此我认为O2O可能会提升体验,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事保证产品新鲜程度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