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发展没必要只争朝夕
越是出身名校、越是学历显赫,就越希望在职场中一鸣惊人。论公司管理,课本上的诸多经典案例烂熟于心;论销售技巧,课堂上老师教的N条金律倒背如流;论文案写作,从来都是院系活动中说一不二的笔杆子;甚至连新年联欢会也不甘人后——那些顶着大大小小“光环”进入公司的人,哪个不是曾经的校园风云人物呢?
这样的新人太过自信了,以至于他们在职场中遇到和自己既往经验不一致的情况时,第一反应是怀疑和抱怨,而非接受和适应。而其中的有志青年更是迫不及待地试图以一己之力改造办公室生态,凡事都要发表看法,提出“更好的方案”。
有朋友聊起办公室里的一个新人。每次集团开会,领导在讲话结束之后总是象征性地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公司里谁都知道这只是走个过场,真有什么问题也是会后找领导私下解决,但该新人却屡屡在这一环节举手发言,从业务研讨到后勤供给,经常提出现有流程的弊端并发表建设性意见。
他是那种能见度很高的人。按照朋友的说法,即便不在一个办公室里,你也能随时感觉到他的存在:公司年会,他自告奋勇当导演,挨个部门打电话催节目;同事被临时抓去外地出差,急吼吼却又买不到火车票,他忽然一个电话过来说在网上看到有人要转让车票,已经联系好了,只需下班去某地铁口接头;公司的足球队定期训练,他去了两次就当上了领队,买饮料、约比赛、做队服、拉赞助,忙得不亦乐乎。
遇到这种人,哭笑不得是吧。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出于善意,热心程度也足以让人感动,但不知为什么,这些行为放在一个新人身上,总觉得多少有些冒犯。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就像等待胶片显影的过程一样枯燥而漫长,你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被周围环境慢慢接纳。
作为职场新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适应环境而非改变环境。你要清楚职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必要只争朝夕,当你把时间尺度放长至10年、20年甚至整个职业生涯的时候,自然会就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
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有机会静下心来观察,观察环境也观察自己,然后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但也有些时候,职场新人被过早地推到追光灯下,是迫于形势。比如赶上公司大换血,刚走出校门的菜鸟莫名其妙就成了重振河山的元老。可能还没来得及学会怎样瞄准,就被拉到战场上拼杀,尤其是当你冷不丁打赢一仗之后,或许就此被寄予众望。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但顺境当中也潜藏着危机。拔苗助长的故事不是危言耸听,每个人都要走的弯路并不会因为你的志得意满而自动变成坦途。没有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经历过挫折,就意味着你要承担在更大问题上犯错误的风险。
2,上司不是你的老师
保持心态稳定的同时,也要警惕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始终处于无欲无求状态,没有那么多想法,只求闷头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像老人们说的,算盘珠子扒拉一下动一下。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姑娘,和同事每天的交流也只限于上班时打个招呼,下班时说声再见。她总是往角落里一窝,一言不发地搞定领导交代的活儿,干完了就翻报纸或者上网。哪怕部门里其他同事忙得四脚朝天,只要任务没分配到她头上,她就很少主动过来帮忙,一副置身事外的潇洒模样。
你知道,无论是同事还是上司,大家向你伸出援手的前提是你主动寻求帮助。没有人会像学校里老师那样,隔三差五跑来过问你的学习进度、关照你的生活起居、了解你的思想动态——那个被别人拉着拽着往前走的小朋友,早晚要学会自己闯世界。
在外企工作的老同学说起自己带过的一个新人,“工作的每一步进展不及时报告,每天就是对着电脑,作为上司我也搞不清她在忙什么。”老同学说,自己几乎每天都要找这姑娘核对任务清单,哪些工作完成了,哪些在进行中,哪些遇到困难暂时停滞,生怕有一点儿没照顾到,拖垮整个项目的进度。
一次小组开会,情急之下老同学当众点了这个新人几句,提醒大家主动沟通的重要性。“没想到她当场就哭了,吓我一跳。”
职场和学校的最大差别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关系,而同事之间是合作关系。这话说起来谁都明白,但遇到具体问题,一些职场新人还是难免会像在学校时那样,有一种习惯性的依赖——这事我不会做没关系,上面还有“老师”罩着;我只管做自己的事就好,有什么问题“老师”自然会来找我;我工作受了委屈,“老师”有责任来安抚情绪……
但问题是,职场规则中职位高的人没有任何义务照顾职位低的人。不会写会议纪要,不会做推广方案,想不出广告文案,没做过项目报告,看不懂数据分析,没用过绘图软件……职场中你需要面对的麻烦层出不穷,但这里是需要你来解决问题的,再不行也得硬着头皮去学、去做。哪怕你拿着两三个备选方案去挨骂,也远远好过空着手对上司说“对不起”。
所谓职场新人的“豁免权”,不是说别人交代给你的事情不会做,就可以两手一摊而免遭指责,而是你在积极尝试不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哪怕有些失误,也会有上司帮你把关、替你兜底。
3,记性远没有规则可靠
从更加实际的角度说,职场新人阶段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明确规则、熟悉流程。
任何企业能够正常运转,依靠的都是一整套严谨的规章制度,而非员工的个人修养。规则的作用类似于说明书,你按照上面的条款一一做下来,就能达到所在岗位的基本要求,避免重大纰漏。举个例子,在连锁快餐店后厨打工的学生妹可能在家根本不会做饭,但她只需按照操作说明配置食材和调料,做出的汉堡就可以和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同品牌汉堡味道一致。
因此,在职场初期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和熟悉这个“说明书”,在实际操作中把硬邦邦的条款变成你的工作习惯。这个过程难免有所疏漏,但好在你是新人,同事和上司会给你最大限度的宽容,但你也要记住,同样的错误犯一次就可以了。
当然,因为行业差异和公司正规程度的差别,有些规则是白纸黑字写在员工手册上的,而有些则需要你自己摸索。
小赵在一家公司的公关部上班,刚毕业那几年,她的任务是负责联络媒体。我就是那时候认识她的,这姑娘经常翻来覆去往我邮箱里发同一封邮件,偶尔也会听到有人吐槽说邀请函上被她弄错了名字。好在大家都知道她是新手,不以为意,这些小事笑笑就过去了。终于有一次,因为漏发了重要邮件,小赵吃了大亏。而奇怪的是,从那之后她就像换了一个人,再没干过颠三倒四的糊涂事。
小赵跟我分享过她一夜之间“长大”的秘诀:不管再怎么忙乱,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列个清单贴在办公桌上,搞定一项划掉一项;她在邮箱里建立了详细的通讯录,并根据联络频率和重要性给联系人设置分组,同时会根据项目范围给每个人贴上不同的标签和备注。
尽管没人教给小赵应该怎样做,但她还是在职场适应阶段给自己设定了常规工作的业务流程,并且严格照此执行。“哪怕有的项目分组里联系人只有两三个,看上去有些多此一举,但我吃过亏,我知道记性远没有规则可靠。”
外科手术缝合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清点手术器具甚至纱布数量,足球裁判候场时的必要环节是互相检查哨子、旗子、手表和红黄牌。公司里也一样,邮件要抄送给老板,借阅核心资料要登记备案,重要文件至少要有两个人签字,与客户沟通的会议纪要必须发给对方核实……所有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甚至自找麻烦的环节,其实都是为了保证工作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下去。
了解规则、熟悉流程,适应工作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才是你在职场适应阶段给自己打下的深厚根基,而这,远比一鸣惊人重要和实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