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整体竞争力堪忧
记者张铭/文)海关总署7月10日披露的外贸半年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贸易顺差为689.2亿美元,扩大56.4%,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呈现低位回稳态势”。
来自市场的调研数据则更不容乐观。
根据阿里巴巴“一达通”外贸指数,上半年珠三角外贸中小企业订单缓慢回升,但是波动剧烈。数据负责人、一达通副总经理肖锋告诉记者:“明显的订单异常表现在单次进出口额的不稳定,这对小企业和采购商形成是压力。小批量采购对国际贸易来说是个恶性循环。”
一达通的外贸指数的数据样本来源于该平台服务的4000家企业客户,其中,集中在珠三角地区80%的是出口企业。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上半年深圳中小企业日均进出口总额呈现大幅震荡缓慢爬升趋势,在后半期维持在3万~4.5万美元之间,上半年最高单日进出口总额为44551美元,最低的为7210美元,两者相差5倍多。外贸订单波动剧烈,打乱了外贸企业的生产预期和计划,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加大。
肖锋表示,今年来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所缓解,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情况现在日益成了走向不同的两条线。“海外经济危机使采购商资金趋紧,人民币升值又让企业面临了很大的汇率风险,此外,欧美国家的信用支付超过60%,而我国的企业仍坚持‘先到款后发货’的模式,90%的中小外贸企业不能接受赊销,这样,风险全部转嫁到海外买家身上,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必然导致订单规模变小、产品价格降低。”
肖锋介绍:“在前几年的外贸指数调查中,订单数据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都会签一两年的‘大单’,2009年甚至还有过爆发性的增长。现在,能签个季度订单就不错了,包括一些老客户,都是一两个月的‘小单’,而且很多都是意向性的单。”
刚性需求促使企业进出口总额超过以前,但单次采购量越来越小,采购商资金压力固然减轻,但金融及物流成本却相应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订单意味着生产无法安排,很多企业生产线只开一半,劳动力需求下降,人均生产率也在下降,“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堪忧。
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肖锋表示,取消外汇核销单制度是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较大改动或优化,说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趋向宽松,是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逐步实现“藏汇于民”的重要步骤之一。由于进出口手续简化,对整个外贸行业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管局将对外贸企业(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信用好的A、B类企业将更加便捷,而C类企业则与新政前一样,没有多大改变。
“因此,企业更加需要注意自身信誉。”肖锋告诫道。
一边是出口吃紧、订单缩水,一边是阿里巴巴“一达通”客户数及交易额几何级次的增长,看似矛盾的两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外贸升级重在服务
一达通创始人、总经理魏强将外贸分成三个要素:一是产品,二是市场,三是服务。“这里是服务主要是金融和物流服务。”
在魏强看来,“中国制造”的海外竞争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拼价格。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比较低,相应我们的产品价格也非常低廉,尽管质量还难与欧美成熟市场竞争,但低价为我们来带了大量的订单。“那时候,我们的价格是西方的十分之一。美国企业制造能力高,成本也高,它们的外贸出口超过75%是做赊销,货到付款,而且75%~80%是到岸价格,充分的金融和物流服务支持着它的高价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我们的成本只有欧美的一半左右,同时,配套的性能和技术也在提高,中国外贸走到了第二个阶段:拼市场。
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发展过去,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拼服务。
“中国外贸出口,尤其是中国企业,超过90%是款到发货,超过80%是离岸价格。如果一个日本人,同时向美国人和中国人买货,承担的资金风险和物流压力不同,感受自然天差地别。原来成本只是人家十分之一的时候,自然不需要你配套服务。随着中国制造成本不可逆地提高,金融和物流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这对中小外贸企业形成了新的门槛。现在我们的价格没有越南、印度低,质量和技术又不及美国,如果服务跟不上,中国外贸就煮成了‘夹生饭’。”
在我国的市场和学界有一种倾向:外贸一发生问题,就在生产上找原因,认为只有主流外贸企业出口的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利润比较大的产品,“中国制造”才能强大而自豪。
魏强确认为,这是一种错觉。
“箱包、鞋帽、日用品,这些都是刚性需求,是中国制造的主流。产业链配套是围绕大众产品的,从市场上说,是人永远需要的。中国外贸应该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结合体,但现在,‘中国制造’是一个强悍的成人,而‘中国服务’却只是一个婴儿。所以,中国外贸升级转型,不在产品,而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