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人员帅选简历和面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一看简历,似乎每个求职者都是合适人选,但事实上却不见得有几个人能够适合岗位。正因如此,招聘人员应该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以辨别简历的“真”与“假”。
第一,找寻最真实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求职者的基本信息很少掺有“水分”,招聘人员可以从基本信息入手,摸清求职者的教育情况,如“哪一年高考、哪一年考研,试卷如何、成绩如何等等”。
第二,看透教育信息的真假。教育信息的“水分”主要包括:教育机构、教育形式、就读专业等。当然,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检验求职者的证件辨别,但有些求职者会利用某些手段哄骗招聘人员,例如,谎称证件丢失,或者利用远程教育证书来冒充全日制授课的证书等等。
第三,工作经历的真假。工作经历造假在简历中经常出现的,有些招聘人员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例如,某人的上一份工作的辞职日期,与下一份工作的任职日期仅仅相连,这个人如果不是辞职前就已经找好了下家,就只能说明其在编写简历时,故意抹掉了其中的“职业空白期”。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空白期”过长,则说明其脱离工作时间过长,有不适应工作岗位的可能性。
第四,关注“职业空白期”。职场中人,没有几个能够做到“从一而终”,因而,更换工作单位也是很平常的事,而从一份工作过渡到另一份工作时,往往都会出现一个“职业空白期”。有些人利用这个空白期找工作;有些人利用这个空白期进行自我调整;有些人则是利用这个空白期“充电”,不一而足。招聘人员则可结合求职者的专业与职业空白期的作为来综合判断求职者对待工作和学习知识的态度。
第五,关注“工作业绩”更要关注“细节”。事实上,很多求职者在简历中都会适当地夸大自己的工作业绩或工作经验。例如,某个人只是偶尔替某个项目做了一点工作,就会写参与该项目的研发;某个人参与该项目的人,可能就会在简历中写主持该项目的研发等等。招聘人员不能被这些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应从细节入手,多问一些项目细节的问题,让求职者自己露出“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