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的历史,远比一般人想象中悠久。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5年,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网”成立,标志着生鲜电商历史的开端。
当时,零售电商的代表淘宝、京东才刚成立一年多,普通群众对电商知之甚少。而且由于物流体系尚未健全、支付系统尚未完善,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度很低,推广难度极大。
可想而知,在那个时代做更小众的生鲜电商有多艰难。
不过,易果网还是坚持下来了,虽然前期的不断投入带来连年亏损,但他们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自建冷链物流。没有急于营销,而是先完善供应链,这无疑给他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一时之间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吃得放心,成为了消费者的首要需求。
于是,这一年又冒出了两家主打绿色有机食品的生鲜电商:“和乐康”和“沱沱工社”。他们将品质作为第一要务,以无污染、无激素、无农药作为产品卖点,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虽然这几家生鲜电商的瓜果蔬菜确实比菜市场的要健康,但相对高昂的价格依然“劝退”了大部分消费者。离开了一线城市,他们就没有了容身之处。
这个时期的生鲜电商,仅仅只是将互联网模式生搬硬套到生鲜行业上来,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发展缓慢,步履艰难,模式尚未成熟。
因此,我们只能把这个时期称为萌芽阶段。
“褚橙进京”,一炮而红
真正让生鲜电商进入大众视线的,是2012年的“褚橙进京”事件。
2002年,一代“烟王”褚时健保外就医,他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植橙子。由于年过七旬的老人二次创业实在过于励志,人们便把他的橙子成为“褚橙”或“励志橙”。
十年后,褚橙首次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经济观察报官方微博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题为“褚橙进京”。
很快,这条微博被王石、冯仑、潘石屹等商界大咖转发,最终转发量超过7000。11月5日,北京的褚橙发售,五分钟就被抢购了800多箱,一时间褚橙成了励志的图腾。
这还没完,由于褚橙在微博上的火爆,各路互联网大V开始把褚橙当做礼品送人,再次带火了褚橙。跟褚橙比起来,现在的这些“网红小吃”根本不值一提。
作为褚橙的北京独家经销商,生鲜电商“本来生活”也跟着火了。这时候人们意识到,原来在网上卖生鲜产品是这么卖的。至此,生鲜电商的概念才真正被大众所接受。
然而,褚橙和本来生活的成功,和生鲜电商本身关系不大,这其实是一场人脉的胜利。
褚时健就不必多说了,作为中国烟草大王、“红塔山”的缔造者,光是烟草系统内部人士购买一遍,褚橙的销量就不会太难看。
更何况,本来生活自身还带有媒体资源。天眼查结果显示,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曾任南方都市报总裁、新京报总裁,后于2008年任网易公司副总裁,手握纸媒+互联网媒体两大媒体资源。
所以,才会有《经济观察报》《东方企业家》《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报道,和各路互联网人士的推荐,硬把褚橙捧成了和脑白金类似的送礼首选。
如此看来,本来生活虽然是第一个“出圈”的生鲜电商,但它的模式并没有多少借鉴意义。而同时期的其他生鲜电商,也正在摸索中前进。
巨头入局,行业洗牌
2013年底,天猫和京东进军生鲜电商。和其他行业一样,巨头的入局一定会带来整合与并购,原本的中小玩家,要么加入巨头,要么被巨头打败。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生鲜电商“鼻祖”易果网就选择加入了阿里。天眼查结果显示,易果生鲜分别于2013、2014、2016和2017年获得阿里的四轮融资,总金额达上亿。
战况最激烈的是2017年,这一年每日优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多点、我买网、易果生鲜、食得鲜、百果园等多家生鲜电商品牌打得有来有回,且背后均有巨头的支持。
此外,巨头们也热衷于培养自己的生鲜品牌,比如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苏宁的苏鲜生、腾讯投资永辉的超级物种等等,一次浩浩荡荡的跑马圈地运动就此展开。
该阶段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生鲜电商的战场由线上转移到线下,门店模式开始成为主流,甚至像盒马鲜生一派还增加了堂食区域,生鲜电商的概念被不断刷新。
2018年,随着行业洗牌进入尾声,很多业内人士以为扭亏为盈的时候到了。可谁知道,春天过后来的竟不是夏天,而是寒冬。
一个像冬天,一个叫像春天
生鲜电商和其他零售电商一样,仓储、运输、门店、人工都要花钱,而且每一项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由于生鲜商品的损耗率高,这个行业的烧钱程度更是非同一般。
2018年底开始,越来越多的生鲜电商资金链发生断裂,钱烧完了却拿不到新的融资,只能黯然离场。
据不完全统计,2018-2019年倒闭的生鲜电商品牌有36家,如果算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公司就更多了。因此这个时期也被人称为“生鲜寒冬”。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市场将那些造血能力不足的企业淘汰的同时,也留下一批优秀的企业。比如“叮咚买菜”,就利用前置仓模式在寒冬中幸免于难,并等到了春天的来临。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只能宅在家中,出门采购的次数大幅减少。而生鲜电商行业,也因此迎来了转机。
生鲜电商本身的确的很便利的,只是大部分人不愿尝试,也没有尝试的必要。但疫情终于给了他们一次尝试的机会,不管留存率有多少,总归是让一部分人成为了各路生鲜电商的新用户。
历史仍在书写,不知生鲜电商的春天,还能延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