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本质目的是逐利,或者说是追求持续赢利。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所有的企业在客观上都需要建立和不断强化它的两种能力:一是竞争能力(经营能力),二是组织效率(管理能力)。
竞争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行业或专业市场都存在许多竞争者,企业用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市场(特定的消费者或用户)的过程,在极大程度上是基于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而作出的正向或反向策略选择。比如,诺基亚1997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型号为5110的低价手机,这款手机为诺基亚在中国手机市场迅速超越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立下了汗马功劳,具有里程碑意义。诺基亚这款手机的推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低价手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用来打击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假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投放到市场上的也有类似性价比的手机,则诺基亚很可能会采取其他产品策略予以应对。这一举例仅仅意在表明,任何一家处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企业追求赢利的过程在极大程度上也是与同行企业“抢饭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能者多食,低能者少食。所有的企业都明白,要想“多食”,就得提高“抢食”的能力,也即是提高竞争能力。在现实中,竞争能力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渠道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等。
组织效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内部的管理能力,也即是组织运营管理效率(简称“组织效率”)。一个企业的组织效率包括: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生产资料的设施利用率,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等等。而在影响组织效率的若干因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点在于人。于是我们看到,所谓管理、所谓培训、所谓企业文化、所谓企业制度等等,无不是围绕人来展开的。
因为在外部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获利多少、能否长久获利,均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组织效率这两种能力决定的,因而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建立和不断提高这两种能力。建立和提高竞争能力与组织效率的途径有多种,比如收购其他企业、聘请能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组织化和制度化管理、购买效率更高的设备和工具、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等等。但深入思考你会发现,培训和学习是贯穿于所有要素的一个核心要素,因为所有这些要素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或掌握。
培训的“副产品”
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企业做培训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组织效率,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赢利。但是在客观上,由于企业培训是通过增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企业的目的,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和组织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过参与企业组织的培训或学习活动,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意味着员工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员工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将从两个方面为员工个人带来好处:一是在企业内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二是在企业外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企业并不希望看到后一种情况,但不能阻止其发生,成熟的企业也不会因为后一种情况的可能发生而不进行员工培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培训在本质上具有福利性质。即便有企业开办诸如《杨氏太极》、《魅力声音》、《弟子规》这样的与本职工作并不直接关联的课程,也是为了宣导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虽然在客观上这类培训的确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企业做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组织效率,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