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报道 团购鼻祖Groupon在本就蜿蜒的前进道路上再次遭遇转折。美国当地时间2月28日,Groupon宣布驱逐CEO安德鲁·梅森,并开始寻找新的CEO继任者。受此影响,Groupon当日股价上涨12.6%。
尽管梅森作为创始人缔造了Groupon,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在其任职期间遭遇了惨烈滑铁卢。2011年,Groupon以超过100美元的估值融资上市,但好景不长,投资者开始怀疑其业务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增长空间,这种疑虑致使Groupon股价一路下跌,目前尚不足IPO发行价1/3。在第四季度财报不及分析师预期的雪霜下,Groupon股价重挫逾27%,市值蒸发近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团购市场仍然深陷低潮,主流团购网站纷纷战略收缩,市场行为相比高峰时期变得异常保守,人员流失严重;多数站点团购月覆盖人数及流量下滑或增长放缓,数家团购网站面临关站或被整合命运。相比“千团大战”时的一派喧嚣,现在的中国团购市场一片惨淡。
Groupon创始人遭驱逐,但对于整个公司发展史及其引领的团购行业来说,无疑都是一次信念上直面打击。Groupon的命运是否会对中国的团购追随者带来更沉重的枷锁?
资本玩弄:团购宿命?
梅森的出局,在于初期Gruopon盲目扩张代价庞大(营销支出较高、庞大的员工基础及巨额的运营成本等),后期盈利需求迫切(投资方担心团购模式已经令用户失去信心),前后落差短时间内无法填补,致使净亏损严重。2012年第四季度Groupon净亏损达到81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70万美元。
有观点认为,尽管Groupon抢占市场先机,但团购业务模式门槛很低,很容易复制,“你只需要一个网站和一部电话,就能做一家团购企业”。Groupon在美国的山寨者一度多达500家,他们提供相同的优惠,采用相同的模式;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中国,团购山寨军团高峰时达到几千家,但现在他们几乎都已销声匿迹。
一位前高朋网员工认为,Groupon式线路很标准,融资—扩张规模—拿数据再融资—再扩张规模—最终上市大把捞钱,其在中国的“养子”高朋网做法如出一辙。这样的手法在前几年浮躁的互联圈很常见,高速扩张的代价往往不计成本急于求成,甚至有了“不赔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电商”的说法产生。
资本方在这场闹剧背后承担了分外重要的角色。
美国科技博客The Verge日前刊文称,外界对梅森的评价大多为负面,但实际上,Groupon另一名履历不佳的创始人埃里克·列夫科夫斯基也应当对Groupon当前状况负责。列夫科夫斯基是Groupon的投资方,他曾给梅森数十万美元来发展Groupon的前身The Point,但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开始催促梅森,让其指出“The Point如何才能赚钱”。Groupon成立之后,作为大量股份和投票权持有者,列夫科夫斯基又开始指手画脚,并对外宣称Groupon将实现“巨额盈利”。但在其鼓动下,Groupon未实现盈利,却造成巨额亏损,“梅森实际上是被资本耍了”。
在中国,此类故事也接连发生:从拉手网易主到24券的关站,投资方倒逼管理层,创始人丧失话语权,最终选择撤出或接受破产结局。这与初期盲目接受投资方疯狂规模扩张建议有直接关系。
而一位团购从业者认为,团购产业链条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一种正向循环:交易额增长—费用控制—盈利—交易额继续增长—费用控制—持续盈利—交易额继续增长—费用控制……直到持续大规模盈利。
易观分析师认为,在团购市场探索期和启动期,团购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主要靠资本的驱动,但2012年开始,市场进入整合期,团购网站过快增长而积累的各种问题爆发,市场逐渐从“资本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昔日的团购发展受到制约,合并、倒闭只是必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