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激励机制可能只激励到水军
点评类网站为了鼓励用户评论,采用的激励机制与社区差不多,会设置等级、积分,还会组织体验活动,某产品总监说:“积累用户是最大的困难,这条路不是走不通,就是太缓慢了。试吃试用等体验相对还有效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激发所有用户的热情。某些垂直类点评网站会因缺少人气直接让编辑撰写内容,某化妆品点评网站前职员说:“真正来评论的人很少,都是由编辑团队自己评的。”
等级和积分的奖励机制倒是更容易被职业水军利用,他们会为了升级而频繁灌水,用模棱两可的话把真实的评论淹没掉。
02 推荐菜可能并不来自用户
点评类网站虽然打着“UGC模式”的招牌,即用户贡献内容,但其实它们的许多内容并不是用户贡献的。点评类网站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团队,完成商户录入、在地图上标记商户位置、上传图片、提供产品介绍等编辑工作,尤其在网站建立初期。某一些类型的信息,例如地图标记、产品目录等,它们或者有自己的合作方,或者通过线下销售人员直接从商家获得,可能根本不允许用户提供,只有评论部分才向用户开放。
03 商户是它们唯一的金主
点评类网站虽然普遍拥有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两个部分,即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但网站在运营时会更倚重线下的部分销售队伍,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各自任务区域内找寻合作商家,推销主要的三类产品:关键字推广、电子优惠券和团购。“大型点评网站的销售团队占到全部人员的40%左右。”某点评类网站前任产品总监说。网站的收入也是由销售带来的。
04 人气不会给它们带来太多利润
“不过如果只有依靠增加销售人员才能增加收入,就注定盈利缺少爆发性增长的可能,”该点评类网站前产品总监说,“网站人气给商家带来的效果不会太明显,一般的推荐、优惠券、会员卡带来的生意不到总营业额的5%或10%。”
因此现在点评类网站都会推出销售意图更明显的产品,例如团购、酒店机票预订、电影票等等。有了这些收入来源之后,你做出的点评提供的人气就只属于锦上添花了。
05 它们也分不清水军
如何在点评网站上分辨虚假信息或恶意攻击?别说你,连点评类网站本身也头疼这件事。它们惯常的做法是使用审核机制,如点评信用体系或诚信系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出用户的消费轨迹,看是否与其线上点评相匹配。如果某一账号被系统监测到短时间发多条评论,该账户就会被屏蔽。不过,面对操作较为高明的水军,系统就很难搞定了,首先因为语义识别是个大难题,其次,水军也可以表现得很“正常”。“淘宝上有很多这样的点评卖家,手里有靠灌水养起来的高级账号,能逃过系统识别。”一位淘宝店主说。
06 它们不喜欢你发表激烈评论
大部分用户上点评类网站,是想搜索信息和获得参考意见,所以拥有高质量的点评内容对点评类网站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个“高质量”在它们眼中,就是“安全”和“正常”的意思。有点评冲动的人一般情绪也激烈,或者大赞商品好,或者使劲吐槽商品不好,很容易有分化,可点评类网站会倾向于让分化显得不那么严重。“差异要小心控制,如果观点过于对立就会使前来查询借鉴的用户产生疑惑,找不到参考价值,没有借鉴意义,也会影响用户黏性。”一位曾在点评网站工作的人说。如果你发表的点评情绪过于激动,可能会被系统过滤掉。
07 它们不擅长向你个性化推荐
尽管点评类网站们搜集了你的大量数据,而且你可能也主动贡献了许多自己的喜好,但它们普遍还是只有榜单,不会针对你的喜好做什么个性化推荐,无论是酒店、航空公司、餐厅还是电影、书、美容产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是跟经济不宽裕有关,据某点评类网站员工说:“不做个性化推荐是因为没钱,我们以前也想做个性化推荐,但是没做起来,因为它的技术性很强,需要大量技术人员,而养技术人员会太贵。”
在个性化推荐方面还是电商们的能力更强,它们需要通过推荐来促进购买,点评类网站里只有豆瓣拥有此类技术。
08 商家付费它们才推荐
除了Banner广告牌外,点评类网站上的大部分广告都以较为隐性的方式存在。优惠券就是商户专属的广告位,团购同样也是广告,“组织会员试吃试用试住,然后发表评论,也是广告型服务。”一位点评类网站的销售说。用关键字搜索出的商户排名中,靠前的也往往是付费商户。同样,只有豆瓣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