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有很多校园行讲座,在和很多大学生交流过程中,无一例外地感受到:焦虑、迷茫、没方向、一无所有、着急…
其实,这些求职问题,谁年轻的时候没痛过?年轻的时候,总是爱犯傻。在这里,跟大家讲讲我自己的经历。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领导(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是老板的朋友,有一次,她让我做一份PPT。结果我不服,想着她自己的事,为什么要我做?于是,我就直接给她发微信说:对不起,我不会做PPT。现在想想,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领导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都是关系户,不适合长期发展…等到后来,才知道:职场不比学校,有时,不想做的事情得做,不喜欢的人得迁就。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给学校付钱,公司却给你付钱。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我们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首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甚至是迈入社会的日子,最应该遗憾没有一开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缺失。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这些东西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还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更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见得立刻就有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问题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在追问后塑造。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反复,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是越早开始越好的。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开,还是应当留下。做什么,才不会是“无用功”?前些天,有位小伙伴留言问了一个问题:
我现在大二,没什么职业方向,想找实习,但不知道做什么实习工作好,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如果我毕业的时候,实习经历和工作不对口,那我做过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未来10年的行业情况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是答不上来了,说实话,几乎没人可以回答。
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那么,对大学生而言,校园阶段能为日后踏入职场做哪些真正有用的积累呢?
1 提升职场核心能力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2 多实习 ,多探索,多积累
实习阶段是学子们正式进入职场前的缓冲期,是让你初步了解职场的好机会。事实上,实习,不仅能提前累积一些工作经验,让自己毕业能更快与职场接轨,更重要的是还有余地让你“试错”,让你真正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行业、这个工作。在深入了解之后,你就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个更深刻的了解,也能更清楚地认准职业道路的发展方向。除了对工作经验的初步积累外,实习,也是一段可以让你心态过渡的阶段。很多HR和曾带过实习生的主管都有同感,现在的大学生都很有想法,可一开始工作总是不太尽人意。建议大家一定要从学生思维中走出来,用“归零”的心态去对待工作,累积经验、虚心学习,逐渐在职场中找到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