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富》杂志是这样评价金领的: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年薪在15万美元到40万美元之间。 而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金领”高收入阶层的月薪大都在1万元以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市场价格在80万元左右;有一辆进口车或至少有一辆奥迪、桑塔纳等档次的国产轿车;饮食不超过家庭总支出的1/4。
从经济指标出发,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基准。但如果从“人才因素”出发,在两个承认“劳动力就是商品”的社会里,对“商品”的基本认同点还是相近的。
如果说,“一般商品”同“人力商品”有什么不同,那么,可能就是前者被动地反映了价值,而后者则是主动地体现了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社会组织下,“高薪的人都是一样的,低薪的人则不尽相同”。
知识以“用”为重
古人说:“学以致用”。要会学还会用,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个处处充斥着“学海”、“考潮”的社会,别说学以致用,就是选择学什么,已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对于一般人来讲,知识的获得,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院校的专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的再教育。专业教育相对较为系统,一般是我们考虑自己的情况而选择的教育,它主要体现我们的兴趣、潜力;而再教育一般是考虑到自己的知识构成、工作需要等而进行的额外教育。
从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很多人选择专业教育,已慢慢脱离了自己“兴趣”、“潜力”的轨道,越来越喜欢趋“热”避“冷”,哪个热门的,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就选它,至于自己喜不喜欢、学不学得来,那已不是很重要。在再教育方面,很多人也存在着好高务远、急功近利的心态。从一个人的知识构成来看,最理想的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社会再教育为延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作不对口,这种连续性的教育已不可能。因此,再教育的质量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步伐。
在这个社会称得上“人才”的人,不是“专”才,就是“特”才。前者是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后者是拥有特殊才能的人。“专才”选择的再教育多是延续性教育;而“特才”选择的多是含金量高、相对超前的再教育。从目前再教育市场来看,比较适合“专才”的再教育产品有各种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远程教育;适合“特才”的应是一些管理类培训、一些含金量高的认证培训。这些教育产品有很多共同点:针对朝阳行业、准入门槛高、强调案例和实践、不易学成。其实,这些特点也是一个好的教育产品的标志。
除了社会再教育,一个优秀的人才定不会放过企业每一次针对性内部培训。现在很多企业已将培训当成是员工的福利,这些有针对性、苦心经营的培训为的是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工作效率,从这些培训中,也可反映一个员工的学习能力、可挖掘潜力和自我提升的热情。很多企业也将员工的培训表现、结果作为企业内部提拔人才的一项标准。对于企业员工来说,通过这些有的放矢的培训,更能清楚自己同企业的要求还存在着哪些差距,并及时调整自己,使自己成为企业喜欢的人、老板欣赏的人。
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
作为一个优秀人才,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执行能力的体现,更是个人思索和人格魅力的反映,它不仅指职业的态度,还指在具体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工作行为中体现出专业、职业形象,继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绩效)。
专业的职业技能在很多优秀人才那里,经常体现为: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让客户满意的能力、准确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人才本土化是绝大部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的核心工作,很多外企经理人在谈到本土人才时,大都对本土人才的基本素质、技能赞不绝口,但在说到本土人才与外国人才、海归派人才的最大差距时,他们几乎众口一辞: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不能很好地体会企业的核心文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成本意识和时间观念。
现代企业的工作核心是时间、效率和利润,这些因素的达成需要一支专业化人才梯队作前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考虑一个员工是否应该提升、加薪、培养时,是否具有高度专业化职业技能已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