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网易科技发表了题为《淘宝刷单千人被骗,涉及金额上百万》的报道,引发强烈的反响(跟帖量超过了6.7万条)。在此之后,网易科技陆续接到求助信息,更多的诈骗案例和受骗群体随之浮出水面。
为了探究真实的刷单利益链,以及由此可能诱发的诈骗行为,网易科技采访了多个卖家、刷单公司、受骗上当者,并和阿里方面进行了沟通,试图梳理其中的利益关系。
“交易额一半靠刷”
在百度输入“淘宝刷单”,搜到的相关结果约为5100万个,这其中还不包括打着“兼职”、“淘宝营销”等名头从事刷单的行为。为了近距离观察这个地下产业链条,记者陆续加入了几个刷单组织,其中个别还需要交纳“入会费”。这些依托于QQ群、YY、QT等沟通平台的刷单组织,往往掌握在淘宝和天猫上的卖家们,以及第三方刷单团队手里。当有新人到来时,会有专人负责接待、培训,新人在提交包括身份证照片、支付宝账号等大量个人信息,并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上岗。
店铺为每次刷单付出的成本一般在10元以内,其中包括4-6元的刷客酬劳,以及3.5元左右发快递空包的费用。每当有新任务到来时,主持人会在群里进行发布,抢到任务的刷客则按照指引前往指定店铺购买指定商品。
为了躲避阿里系统的查杀,卖家会严格要求刷客按照他们的指引来刷单。比如,刷客的账号月交易次数不能超过15次、不能直接复制关键词搜索其店铺、要货比三家、要通过阿里旺旺与卖家“打暗语”……总之,刷客需要模拟一个真实顾客的行为轨迹,卖家也会发空包裹假装声势,以此来躲过淘宝系统的检测。
当刷客拍下某个商品时,有时候需要自己垫付资金进行支付,等确认收货并进行好评之后,卖家再进行返还;也可以通过请人代付、远程支付等手段,由卖家直接付款。前一种方式刷客收到的酬劳往往高于后者。
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刷客表示,这一群体以家庭妇女和大学生为主,目的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赚点小钱”。每一单4-6元的酬劳,需要至少15分钟才能完成。且任务并非时时刻刻都有,所以收入其实十分微薄。
一名第三方刷单公司的老板则告诉记者,他手里掌握着近10个QQ群,每个群大概有近2000名刷客。“每单向卖家收取6-8元,我的客户很多,日流水额上百万,双十一当天我刷了约上万单。”在他看来,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交易额一半靠刷”。
另外一位接受采访的天猫卖家对此说法表示了赞同,“十个卖家九个刷,你不刷别人在刷,劣币驱逐良币,你怎么玩?”在他看来,刷单就像是装备竞赛,永远没有终点,因为“总是有人舍得比你花钱”。
刷单带来的好处具体有搜索排名优化、店铺信用升级,以及促成成交、吸引更多自然流量等等。但大部分参与者都认为,刷单其实是一个零和游戏,好的产品和守规矩的卖家会被这个游戏淘汰,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商家则可以大行其道,这也正是如今淘宝和天猫退货率奇高的原因之一。
阿里的无奈
阿里公关部门告诉网易科技,阿里对虚假交易零容忍的态度从未改变。具体会通过系统核查、人工审核、全网举报等一系列举措对虚假交易实施打击。对于所有虚假交易的参与者,将按具体平台规则进行相应处罚。
阿里巴巴副总裁余伟民此前也曾表示:“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800万家,交易额超100亿元。职业’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
不过,对于阿里所宣称的积极打击刷单行为(即“信用炒作”、“炒信”)的态度,很多卖家和第三方人士并不认同。
众所周知,不管是真实交易还是虚假交易,每成交一笔,阿里都可以从中获得提点。此外,卖家炒高交易额,客观上也利于阿里总体GMV的提升。不过,在阿里内部人看来,其实“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里员工告诉网易科技:“所有的卖家都在刷,你怎么管?你只能棒打出头鸟,惩罚那些刷得最狠的。其实,绝大多数刷单行为我们的系统都可以识别,但管不管、怎么管是另外一回事。”
所有的矛头似乎最终都指到了阿里的评价和信用体系上。这个体系在2003年刚刚推出时收到过如潮水般的好评,买家可以借此选择那些更优质的卖家,卖家也会因此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反馈。但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这套体系却鲜有变化。卖家越来越多,流量总量却保持不变,为了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卖家们铤而走险、冒着店铺被封的危险进行刷单似乎也不难理解。
因此,不少受访人士认为,要想彻底杜绝刷单现象,阿里对内必须从评价和信用体系这个根基上入手,建立更加健康的流量生态;对外,阿里需要为卖家们争取更多、更具性价比的站外流量,从而改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