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被重新定义的过程中,线上与线下逐渐融合的同时,无人零售领域也被提上日程。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超过2亿元的资本扎堆进入无人零售领域。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一直是众多玩家的思考点。小麦铺副总裁全斌称,大数据和互联网对“人、货、场”进行了重构,在不同的场景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无人零售发展需要打破铺货同质化的瓶颈。
资本趋热
电商企业在渠道下沉时瞄准了无人零售领域,传统零售商也不甘示弱接连布局,无人零售领域给了上述玩家更多的想象空间,写字楼集中区、商区甚至是社区,都开始频繁出现无人便利店和无人零售货架的身影。9月9日,智能便利店小麦铺(以下简称“小麦铺”)发布4.0版本门店概念产品,新版本的门店将会根据周围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调整门店中所售的产品和服务功能。同时,一直以社区为主要阵地的小麦铺将逐渐拓展至商区,并计划到2020年铺设3万家店,服务1万个社区。
从小麦公社到小麦铺,从一家物流企业向无人零售行业发展,对于上述转变,全斌称是看到了零售行业的发展正迭代升级,传统的零售业态存在很多硬伤,线下零售逐渐被数据化,“人、货、场”之间的关系与位置也随之不断被重构,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便利店业态就成为新趋势。在小麦便利店向无人零售行业进军时,仍旧保留着“有人概念”,全斌一直强调,小麦铺是一家有人值守的智能便利店,此举正是为了提高小麦铺的实用性。
当众多企业纷纷加入无人零售时,资本也表现出了狂热的态度并不断催化。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已经有超过20多家的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柜接连落地,资本方的投资总额近10亿元。缤果盒子在7月完成亿元融资,果小美在8月完成A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猩便利在9月获得1亿元天使融资,哈米科技与小麦铺也接连完成两轮融资。而一些有着强大后台的玩家,如Amazon Go、淘咖啡、Eatbox、缤果盒子、WellGO等已经早早入局,并借助模式较重的便利店模式开拓市场。
模式难复制
尽管众多玩家频频入局无人零售领域,资本也对该领域青睐有加,但落地的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还是问题频出。温控难、补货迟缓、支付故障成为无人便利店在落地时表现出的最为直接的短板。同时,无人便利店在落地后并没有进入快速铺设的阶段,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数的办公区、商区等地。Amazon Go在美国还属于内测阶段,没有大规模商用;原本计划7月落地北京的缤果盒子尚不见踪影;淘咖啡、Eatbox、WellGO仅仅铺设了一家。
无人便利店在被复制的时候的确存在困难,全斌称,选址是最先面临的问题,要尽可能接近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需求也有所不同,所售品类也要做出调整;物流成本与管理成本相对减少后,还需要为室内的灯光、温度、设备付出一定的成本。全斌进一步解释称,扩大规模是无人零售发展的第一阶段,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才能降低成本。
当零售前面加上“无人”作为修饰词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但背后的技术体系建设和设备维护所需要的人力并没有减少。有业内人士称,每10家左右无人便利店就需要至少4名做后台监控与维护的人员,店内出现异常时仍旧需要到店维护。北京商报记者在Eatbox实体调查时,店内的工作人员称,虽为无人便利店,但在前期运营时还会出现难以检测的情况,仍需要经常到店查货补货。同时,利用有限的空间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对无人零售行业来讲还是一种考验。30平方米左右的无人便利店以及为数不多的无人货架,对展示的商品品类和数量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在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时,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柜就显得十分局促。
模块化布局
面对无人零售行业中的种种问题,全斌正在通过小麦铺4.0版解决上述部分问题。尽管在无人零售领域众多玩家还处于试水阶段,但小麦铺已经开始提速增加门店的数量,提升铺设密度,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从社区向商区扩展。目前小麦铺在北京已有10余个试点,全斌称将招募小麦铺的合伙人,通过增量做密度抢占市场,当消费者尚未形成品牌认知时,更高的出现频率会增加被选择的机会。在全斌看来,新零售概念之下的智能便利店需要更接近消费者,提升服务的便利性。
在拉近与消费者间的距离时,还需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据了解,小麦铺4.0版将实现门店模块化,每个店面设有5个基础模块,包括标品、鲜食、设备(咖啡机、蒸包机、冷柜),商品的构成和板块的设定将取决于门店服务范围内不同的消费需求,根据用户的消费偏好完成选品,增设相应的板块。全斌解释称,小麦铺借助模块化的拼接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便民零售业态受制于固定基础设施的状态,门店可基于标准商品模块增加新的商品服务,品类设置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高频产品也将对低频产品进行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