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在会议上建议退休年龄延至65岁。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高层人士否认“65岁退休”是目前的研究结果,“65岁退休只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置于阶梯式退休方面。
从最初常提到的“弹性退休”,到前段时间热议的“延迟退休”,再到新近提出的“阶梯式退休”,以“退休年龄”为指向的退休模式,一经曝出,总会在人群中引起巨大反响。近期,“延迟退休”已然成了舆论场的热词,更凸显了退休问题与民生的关联之紧密。“65岁退休”,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公共空间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人社部否认“65岁退休”是最终研究结果,称其是“媒体炒作”。或许,在信源把握、信息理解上,媒体确实有些偏差。6月5日,人社部提及的“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后,“延迟退休”似乎已被视作板上钉钉;而媒体搬出“养老金缺口达18.3万亿”的数据信息,也渲染出“延迟退休”势在必行的架势。在此氛围下,人社部官员何平的“65岁退休建议”,也被看成是官方表态。
何平的角色含糊,造成媒体误读,无可避免。他的建议,即便是一家之言,可虑及其职务身份,人们势必会浮想联翩。在此意义上,“媒体误读”有些在所难免:有时候,官员个人和“官方代言人”的角色本就是一体的。
“65岁退休”还存疑,可“延迟退休”,似乎是必然趋势。如今,养老负担增长,适龄劳动人口的短缺,成了触发退休年龄延长的关键要素。延迟退休,是纾解养老难题的一种路径化尝试。而“65岁退休”的风声,或许恰是对民意的探测。事实上,当“65岁退休”传开后,民意反弹,恰为政策制订提供了参照。
可以肯定的是,试探民意再后行,比贸然推行政策更有价值。决策上的“一言堂”,往往会隔绝民意;听取民声,方能让政策更具代表性。退休养老,是牵涉到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理应交由民众探讨,努力寻求民意共识,找到政策制订的“最大公约数”。
阶梯式退休,某种程度上,比一刀切式退休更具灵活性,也更契合人才换代、异质行业不同安排的旨义。它在统筹使用当期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加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更具人性化。当然,其效果怎样,还需实践证明。不少民众就担心:“依照工作性质、个人意愿等设定退休年龄标准”,是否会让某些既得利益者“恋栈不走”?
“延迟退休”是否属必行,“阶梯式退休”何以落实,在目前,都存有不小争议。立场不同,必然带来价值的歧异。不管怎么说,退休政策制订当最大化地体现民意,遵循公正程序。与此同时,也解决与其相关的种种问题,如解决养老金缴费与领取的公平性问题,劳动者同工不同酬、薪资差距过大等劳动权益问题,进而为良性退休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