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职业规划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1.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2.我要在几年内在这个行业达成怎样的目标?
3.我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第一个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2)我擅长什么样的工作?
(3)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工作?
(4)什么样的工作对我最有利?
问题是不是简单了许多?
这些问题,我无法替你作答。你可以试着将问题列成一张单子并给出答案,这就是你的职业规划。
最后,我希望赠你几句一生可以受有的话:正所谓:“境由心造”,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也就是说,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你遇到任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它看似很严重,似乎它就要打败你、压垮你,你也一定要鼓起勇气,消除苦恼的最好办法就是笑一笑,然后接受它,正视它,将大麻烦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在困境中忍耐着、坚持着,当走过黑暗与苦难的长长隧道后,你或许会惊奇发现,平凡如沙粒的你,不知不觉中,已长成了一颗珍珠。
不要让问题成为你的烦恼,干掉它,相信你能收获雨后的彩虹。
Jason不仅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教会我制定职业规划,他还试图告诉我,如何干掉问题。
我马上按照他的方法列了出了问题和答案。针对“什么样的工作对我最有利”这个问题,我认为它还是太模糊,于是我更加具体地列出一些问题:
(1)工作要专业对口吗?
(2)做技术的专业人才,还是做管理的人才?
(3)好机遇和好上司,如何选择?
(4)如何面对跳槽的诱惑?
当我对这一系列问题给出答案时,我也就大致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再也没有来烦我,一旦我迷失方向,就会拿出这张答案,它将告诉我如何做选择。
别让“专业”成为挡路石
工作要专业对口吗?这是一个矛盾。
许多人的理论是,当工作与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时,便有了明显的优势。并且这种联系越紧密,优势就越凸显。同样是新人,由于大学四年的积累,你自然比那些非专业者要优秀。
对于那些选择非本专业工作的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几乎抛开了此前的积淀。接下来的人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一张白纸,选择重新往上添点什么。最大的问题是,这类选择必须慎重地进行,因为他们的选择机会不多。每一次格式化都意味着重头再来,万事开头难。而工作后,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条件“擦掉”重来。所以,需要尽快找到自己能够长远发展的领域。鉴定某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往往需要1~3年,几年后发现自己在这个行业走不远,于是乎,又匆匆转换行业,经历下一个1~3年的试炼。试问,人生有几个1~3年?
从情感上来看,有时,不能学以致用是件很痛苦的事,仿佛不得不将大学四年投入的青春与时光都付诸一炬。人,是积累的结果,有了以前的自己,才有现在的自我。“全新的自己”,听起来令人向往,却隐隐含着不稳定的因素,这种“新”是什么样的新?必须丢弃以往的所有吗?抛弃过往是最困难的。
你兼职网于2008年发布了一份《专业对口与职业发展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职场人士超过万名,遍及各个行业,得出的结论是:约70%的职场人士所从事的工作和本专业基本不相关。
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他们取得成功的行业不见得都与自己所学专业保持一致,宗庆后就晒过盐,做过纸箱厂推销员,46岁成为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从事饮料行业。而像百度公司CEO李彦宏大学时代学的是信息检索,后来创立的百度搜索引擎公司与其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这样的例子反而不多见。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仿佛越是处于顶端,“专业对口”的人反而越不多。他们“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却取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成就。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大众比较认可的解释,只能说,他们是那种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努力做到最好的人。他们有着尽人事的魄力,待天命的淡然。他们生活充实,对结果满意,即使失败了,也会吸取经验准备下一次的成功。
也就是说,专业是否对口,并不影响你成功与否。人类事业成功所需的技能几乎都是在工作中习得的。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在工作上以行业顶尖为目标,永远追求卓越。只要有这个决心,在任何领域,他们都可以做到脱颖而出,成为所在行业的专家、权威。专业?在他们看来,只是那些学习能力差、融会贯通能力弱的人依靠和固守自己大学四年内所学的借口。
专业不应该成为追求卓越的障碍。当然,也不必担心浪费了以往的学习时光,现代社会,许多行业知识都是相通的,而成功所必备的一些素质诸如诚信、责任、决断力等也不是专业给你的,后续学习比专业对口更重要。
对于任何一个职场新人而言,可塑性强是其真正优势所在,太拘泥于专业方向,反而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制造了障碍;对于进入企业1~3年的新人而言,个人能力和素质基础上的发展潜力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太执著于专业,将阻碍他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行业和工作。
专业只是一块敲门砖,使你更容易进入一个行业。职场新人可以多方面了解自己专业的职业细分,来明确日后选择工作的自身定位。这方面,你的学长、导师都能够给你许多有益的信息和实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