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会见初次见面的客户,不宜无的放矢地说笑,这样未免显得唐突。但是,在言穷词拙、面谈不顺的情况下,适当的幽默却好比一剂清新剂,不仅化解了尴尬,还能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所以,要想让客户“买”,先得让客户“笑”。力求在客户心里留下一个令人愉悦的印象,是良性关系的开端。
那么,如何在沟通不畅、气氛局促的时候,适时地切入幽默呢?
幽默钥匙
昆明市的一个风景名胜区里坐落着一家叫做“泰远”的旅社,业务员肖立来到这里销售理财产品。
肖立向旅馆老板介绍完情况后,老板的反应正如大多数客户一样:“我得再考虑一下。”
听完老板的敷衍之词后,肖立想了想,继而微笑着说:“老板您有所不知啊,贵社就是‘太远’了点,要是‘太近’还好,可我偏偏来自遥远的北京。”
老板听完忍俊不禁。因为他的旅馆“泰远”和“太远”谐音,所以肖立出其不意的幽默言语很容易就让老板会心一笑。
结果,肖立顺利谈成了这笔生意。
小小一句玩笑,却能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只要有幽默的心态,笑料就无处不在,不提前预备也无妨。在这里,随口的一句“泰远”和“太远”的谐音,就为肖立赢得了一个客户,这就是出其不意的幽默的力量!
幽默,确实是销售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只要能打动客户,让客户开怀一笑,你就成功了一半。
幽默钥匙
最近,杨非接到一个任务——到一个山村推销《儿童英语字典》。
知道情况后,杨非暗暗为自己加油。因为那个地方很少有推销员愿意去,毕竟,太过偏远了。不过杨非却很乐观,他觉得,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教育,所以字典就有卖掉的机会。
在崎岖的山路上,杨非背负着厚厚的字典,挨家挨户敲门。
过了好久,终于有一户人家愿意开门。
但是,杨非费尽口舌后,主人还是显出一副很冷漠的样子。他甚至打断杨非说:“我看呀,你根本就不该来这么个地方推销什么字典,农民根本没有学英语的必要。”
说完,他还无所谓地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杨非解释说:“这是本儿童字典,你可以送给孩子。”
“哈哈”,农民听完大笑起来,“我孩子啊,他能把汉语学好就谢天谢地了,不用学英语。”
杨非锲而不舍地继续劝说道:“现在和以前可不同,到处都需要用到英语。难道,你想让你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大山,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说完,杨非真诚地望着这位农民。农民思考了一下,脸色稍微缓和,但仍然顾虑重重地问道:“英语,应该很难学吧?”
杨非想了想,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换话题问道:“刚才进来的时候,我发现你家里养了狗。您,怕不怕狗呢?”
“养熟了怎么还会怕?”农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对啊”,杨非趁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就像养狗养熟了就不害怕一样,学英语也一样,养成了习惯,就不怕了。非但不怕,还会主动亲近它呢!所以,让你的孩子从小就亲近英语,是最好不过了!”
农民终于心悦诚服,买下了一本《儿童英语字典》。
推销是个技术活。杨非碰上的农民,很明显开始时是很排斥英语的,但他没有放弃劝说,层层击破,循循善诱地说服他买下了一本《儿童英语字典》。
看,一开始农民拒绝他说“学英语没用”,杨非立即解释道“这个是给儿童用的”;接着农民又搪塞道“农民的孩子不用学英语”,杨非命中要害地说出了学英语的必要性。这时,农民其实已经被说动了,他只是担心英语难学,杨非又趁热打铁,指出就该从小亲近英语。
所以,不要用传统的思维去看问题。有时候,一点点小的突破,就能帮你打破僵局,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幽默钥匙
张师傅的理发店生意一向很好,这跟他幽默的说话方式不无关系。
这天,第一个顾客走进来,张师傅很利索地为他修剪完毕。顾客照照镜子,嘟哝了一句:“留得太长了吧?”
张师傅摆手说:“哪里哪里?头发留得长,才显得‘深藏不露’,正符合你的气质。”
那人听了,满意地走了。
接着,第二个顾客进门来。理完后,他说了一句:“剪得太短了吧?”
张师傅在一旁解释道:“头发短,才显得有精神。”
那人听了,高高兴兴地走了。
然后,第三个顾客来了。张师傅仔仔细细地给他理完发后,他站起来对着镜子看了看,说道:“好是好,就是时间太长了点。”
张师傅赶紧说道:“这个‘头上功夫’可省不得,我们重视客人,才给您理得久呢!”
顾客听后,笑着走了。
又进来第四个客人。他的头发比较好理,所以张师傅“三下五除二”,就理完了。那人诧异地问道:“怎么这么快啊?有没有给我理好?”
张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时间宝贵,我是在帮您节省时间啊!而且时间少了,可并没有偷工减料,不信您对着镜子看看?”
那人对着镜子瞧了瞧,觉得还不错,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不论顾客怎么说,张师傅都有应对的说法,还真是绝了!
第一个顾客嫌头发长,他就解释成“深藏不露”;第二个顾客嫌头发短,他又说成是“精神”;第三个顾客嫌慢,他说是“慢工出细活”;第四个顾客嫌快,他又说“时间就是金钱”。
这个张师傅,总能把客人哄得高高兴兴!
看来,不论干哪行,除了技术要好,口才更要好。
要出其不意地打动客户,还需要有点指导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一,讲笑话前,先认真听。
幽默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皆大欢喜;用不好,适得其反。所以,在开口前,一定要摸清对方属于什么风格,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第二,尽量以个人经历作为玩笑素材,避免讲转述的笑话。
最好是讲讲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一些有趣的所见所闻——你孩提时候的趣事、办公室里的趣事等。不要一开口就引用别人的段子,因为别人的段子很有可能被事先听过,这样就会适得其反。而拿自己的经历作为笑料,就可以保证对方是第一次听说。
第三,建立属于自己的笑话档案。
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等到下次销售或者演讲时,就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