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社交新机会在哪里?

未来的社交新机会在哪里?_商务服务_专利申请

社交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总是能产生很多的可能。

每天都有几十万PB(1PB=1024TB)的信息量穿梭在人与人的交流之间,以至于专门有一批社交类的产品在为我们服务着。

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日常交流,负责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好的社交产品总是以“不可战胜”的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

日常使用频次极高

用户迁移成本极高

生活场景覆盖率广

元数据采集范围广

上面的“两高两广”也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和机会,几乎在每次技术升级的前期,社交产品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国民的社交应用场景几乎被微信所垄断了,那些几年前与微信正面竞争的对手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早年,我们也曾做过社交类和社区类的产品设计,这次,我尝试从非竞争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自己对于社交产品的看法,给过往的产品设计做一个总结。

关于未来的社交产品到底会怎样发展?社交产品的龙头还会是微信吗?我们逐一拆解:

 你得分清什么是社交?什么是社区?

社交与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区别如下:

社交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认识了你这个人,然后再对你所产生的内容和对话有所关注。

就好像在朋友圈里,你说你因为打球崴了脚,我看到了可能会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我会去评论会去找你,问你伤得严不严重。但前提是我认识你这个人,而不是我真的对所有崴了脚的内容都感兴趣。

所以社交的产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形成网络效应,多为工具型的产品。微信、陌陌就是典型社交类的产品。

另一方面,社区则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前提是我先对这个内容感兴趣,然后再对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有所关注。

就像在抖音,一条搞笑的视频吸引了我,我是被内容吸引住了,也许我并不知道这个内容是谁发的,如果我想持续地收到这种类型的搞笑视频,或许我会关注创作者,并慢慢地去了解他。

社区的产品则强调内容信息从生产到分发再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社区很容易形成流量聚合,多为资讯类内容类的产品。知乎、抖音和快手之类的就是社区类产品。

社交和社区是两个不同的产品维度,社交看中的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社区则却取决于所塑造的整体气氛,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

 微信也会有它做不好、做不到的事

一个社交产品仅对应着一种社交关系,当然这是理想状况。

人和人之间天然就存在着多种关系,我和他是同事、我和他是朋友、他是我的客户、他是我的老师,形形色色的关系关联着不同的使用场景。

现实中,多种的社交关系却只能对应着一个社交产品,这是因为多出来的这些关系,我们无法找到安放和对应的地方,又或者这些关系本来交流的频次不高,被单独安放到某个独立的产品上,成本就显得过于高了。

我们以前会把同事都加在自己的微信里面,很多工作交流的场景都在微信里面完成,每个项目组都拉一个微信群,里面全是密密麻麻读不完的工作信息。

微信的产品定位是熟人社交,内核是用户身边的熟人关系,当用户身边的工作关系无法安放而必须要用微信来代替时,我们看看会产生什么问题?

 隐私泄露

很多同事其实和我们只有工作的交集,大部分都是对接完一次工作后,便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私底下也并没有很熟。

但微信里面有着大量私人照片和生活状态,这些信息用户是不希望被陌生人所触及和打扰的,如果我们加了很多这种所谓的“同事”,微信再也达不到熟人社交的目的了。

这不仅会降低用户在微信里面的活跃程度,也模糊了用户对微信熟人这个定位的依赖性。

慢慢的不会再有人发朋友圈,表达生活,慢慢地就算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你的内容,我也想不起来你是谁了。

 功能分割

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下,避免不了对信息的保存、传输、预览以及到达情况的控制,这些在微信里面是很难去把控的。

再比如考勤打卡、日报周报、会议通知这些功能都需要借助外部产品来解决,未能统一管理。微信更不可能去迭代这方面的功能,毕竟它不是为了方便工作而去设计的产品。

可以说长期用微信来做工作交流,会造成永久性的功能分割,你怎么也得用别的产品来解决工作场景下的需求,微信只是个工作交流上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认知模糊

微信里面会有你最近聊天的好友,朋友圈中会有不断更新的好友状态,这些都是吞噬用户注意力和时间的地方,慢慢地你会把聊天当成是工作的一部分,效率一去不复返。

对于对接频率高,强度大的工作,大量的工作群将会充斥着你的微信,每天都有几十条未读的工作信息折叠起来。

也许你对微信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聊天的时候就是工作,工作的时候也像在聊天,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在哪里,慢慢地你对微信的认知也就模糊起来,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活。

一天中有八个小时是属于工作的,和同事对接工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频次极高的场景,但我们无法把这类关系强加在微信上,毕竟这会引起太多的问题。

2015年1月,阿里旗下的一款专门用于工作交流的产品应运而生,解决了用户另一个八小时内信息交流的问题。

直至现在,微信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阿里亦是。

 社交产品的市场还能有新的发展吗?

当用户之间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交流趋向高频,这种关系就应该对应着一个线上的社交产品,且无法与其他产品重叠覆盖,交叉使用。

我们似乎能通过对这种“新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未来社交产品的发展空间:

到底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社交?

人需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人天生是害怕孤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极度不确定,这导致很多东西都无法准确预估:

你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将走向哪里?你不知道工作上每天瞎忙的意义是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我感情上付出了这么多却完全没有什么收获?

不知道就是一种不确定,大部分的不确定都是对长期状态的迷茫。

而确定性十足的东西就包括:这个时候我需要发泄、我需要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我需要一个真正懂我的人、我需要父母的认同。

需要是一种确定性十足的行为,大部分的确定性都建立在短暂的情感满足上。

人会对不确定的东西存在恐惧,对确定性的东西感到无比向往。每当你在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中做选择时,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依赖那个确定性十足的东西。

这时候的你需要被认同、被在乎、被关心,需要别人懂你,基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去社交,去结识新的朋友。

此时的社交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是一种情感驱动的行为。

 人需要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而你的成本(价值)只能由别人来决定。

这句话怎么理解?

假如你自认开车的技术十分了得,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无意中被法拉利车队的经理看中,他甚至认为你能为他在下一个世界锦标赛中夺得冠军。

为此,他愿意付给你100万美元的年薪,让你成为他车队里的车手。这个时候你的成本(价值)就是100万美元。

如果你执意要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去当车手,那么做这些事情的成本就是100万美元。

但如果你找不到看好你的车队经理人,只是被某个企业的HR看中,认为你只是适合来这里为老板开开车,月薪4500元。这个时候你的成本(价值)就只有4500元。

但这期间,你的能力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你的成本却有了巨大的落差。

这是因为你的成本只能由别人来决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你需要找到那个看好你的人。

也许在一度的人脉里,我还只能是个司机,四度甚至更多的人脉里,我有可能成为一名车手,说白了就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配对行为。

此时的社交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是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

 写在最后,想在未来

到底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社交?从人性出发,在我看来有下面两个本质的原因:

情感满足

利益追逐

人性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满足人性的方式。

我们能预测,未来人与人之间所能产生的关系,都将归属于这两种类型,而不是那些被定义为所谓的陌生人、熟人、职场社交等。

针对上面两个本质的原因,不妨试想一下:

情感的满足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点是交流的本身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打字、语音、视频、写信、见面、眼神和表情,这都是交流的方式而已。

能真实、同步地还原人类情感的交流方式,会是情感类社交产品寻求突破和探索的方向。目前市面上的社交产品仅能起到传达内容本身的作用,而非情感交流。

在未能真实、同步地还原情感交流场景之前,我们只能追求着内容传达的高效和便捷,这只是无奈之举。

而利益的追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共同目标的达成。重点是快速地达成目标,交流只是为了加快达到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交流只是一种催化作用。

这个时候的社交产品=交流+X

X代表的是后续任务的协作流程,可能是工作任务系统、可能是约会系统、可能是教学系统、更有可能是决策系统。

前面的交流都是具有共性的,而后面的各类协作流程,都是具有目的性、个性化的。

趋向高效的交流方式、能支持后续任务协作流程接入的高拓展性,才是利益追逐类社交产品的探索方向。

现在,尽管微信日益强大,但依然是用一种交流方式同时处理着用户两种不同的需求,可见在社交日后的发展市场里,并不能完完全全做到一家独大。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它写在官网上对产品定位的描述,无疑日后的社交产品不应只停留在用户交流场景下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真实社交场景的还原。

20
77
0
61

相关资讯

  1. 1、湛江身份证业务办理入口442
  2. 2、洋湖湿地公园开放了吗3015
  3. 3、2021年沈阳居民医保在校学生参保缴费方式3265
  4. 4、郑州临时身份证办理点4138
  5. 5、海港城sk2专柜地址2646
  6. 6、烟台国际机场客服中心电话3292
  7. 7、南京701路运行时间80
  8. 8、长沙地铁2号线有高架站点吗2702
  9. 9、徐州经开区新兴小学学区范围4248
  10. 10、南京地铁10号线梦都大街站首末班车时间3883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